【摘 要】蘇教版三、四年級的語文教材在每個單元后的練習中安排了“處處留心”這一版塊,該版塊涵蓋內容綜合寬泛,呈現形式活潑多樣,執教者往往難以從語文的角度加以把握。筆者嘗試用語文的方式來呈現內容,處理教材,引導學生聚焦語言、錘煉表達、提升語感、敞亮閱讀視野……讓這一版塊的教學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教材 人文 “處處留心” 閱讀視野 言語錘煉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92-02
語文教材中單元練習的作用在于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復習鞏固所學的課文知識,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文學修養。可是傳統的單元練習過多地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與掌握,題目設計機械而乏味,練習味過于濃重。筆者經過教學實踐與對比思考,研究新舊教材的異同,發現新教材中“處處留心”的設計合理而巧妙,有效改變了這一現狀。因而思路也由困惑逐漸明朗,從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更加注重這一版塊的教學,爭取形成有趣而又高效的課堂。
一 初為人師的困惑
初為人師,帶領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語文,不免有些忐忑。如何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并能更多地掌握語文知識和學習技能?本人在自身刻苦鉆研的同時,不斷向前輩和周圍的同事學習。但仍有困惑,且引導我不斷思考。
如某同事在執教第五冊練習三中“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的內容時,配合動畫課件,大講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之后抱怨:自己儼然成了一名科學老師。我在思考,既然是科學的內容,為什么要大篇幅地在語文課堂中講解呢?
又如,一同事在執教第七冊練習二中的“寫家庭地址和走法,畫示意圖”時,在畫示意圖上花了不少時間,上完后連他自己都糊涂了:“我這樣上課和品德與社會課還有什么大的區別?”
再如,面對四年級下冊練習四中的中藥材內容,我無奈地問前輩:“像這種內容怎么上?我可以把它當成綜合實踐課來上嗎?”
面對這些現狀,通過一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深深感到教師不能把編者精心安排的“處處留心”版塊當成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背離了語文教學軌道,結果是“肥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園”。所以,怎樣將這些紛繁的內容用語文的方式來呈現,明明白白地上成語文課,烹制出語文味,成了我在實踐中的追求。
二 “處處留心”的優勢
比較新舊兩種教材,我認為設置“處處留心”這一版塊提升了中年級語文教材的品位,使之更生動、人文、綜合。
1.更生動
“處處留心”保留著語文基礎知識的滲透,如在不同語境中了解字的不同含義、形似字的巧妙記法、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處處留心”還非常重視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學查字典。這些原本枯燥的知識要點,“處處留心”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出來,形象逼真的圖片、生動的生活情境的再現、有趣的故事,讓練習課也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
2.更人文
“處處留心”中許多內容飽含著民族文化,洋溢著中華文化的氣息,如對歌詞的了解,對京劇臉譜的初步認識,賞對聯寫對聯,詩歌賞析和《三國演義》文字片段的賞讀等。即便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練習也僅限于一字一詞,而不探究微言大義,更沒有用似是而非的東西去為難學生,而是富有啟發性、挑戰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們的多種感官被調動起來,探究的愿望和興趣被調動起來。
3.更綜合
“處處留心”版塊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涉及生活的方
方面面。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動物園里動物的名稱、中藥材的名稱、藥品包裝上的說明、不同城市的別稱都成為了“處處留心”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世界,架起了生活與語文之間的橋梁,打開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向生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的意識。
可見,“處處留心”這一教學版塊的安排為整本語文書增添了許多精彩,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三 教學實踐與反思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從敞亮閱讀的視野和關注言語的錘煉等兩個方面,用具體的實例闡述處理教材的方法,從而突出有效處理“處處留心”版塊的優勢與作用,最終闡明我的觀點。
1.“處處留心”敞亮閱讀的視野
蘇教版四下單元中有課文《三顧茅廬》,練習三中安排了涉及三國故事和人物的“處處留心”及兩組成語,我充分利用這些教材,進行閱讀《三國演義》讀書方法的指導,讓兩條閱讀線有了交叉的機會。“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大語文思想可以在現實的閱讀實踐中得以實現。
練習三提供的這些材料怎樣利用?可以教給學生怎樣的閱讀方法?這是此次教學“處處留心”著重要解決的問題。(1)由扶到放。練習三中所有的材料涉及兩個人物:關羽和諸葛亮。所以先從研讀關羽這個形象入手,教給閱讀方法,再讓學生獨立利用所學方法去研讀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2)由形到神。四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從人物的外形、坐騎、武器入手,在學生頭腦中初步建立起感性的形象,再分析人物在關鍵事件中的表現,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學習理性地思考和判斷。(3)成語搭橋。本學期,為學生訂閱了適合四年級學生看的青少年版《三國演義》,它以成語故事的形式,把主要事件呈現給學生。這使我深受啟發:以成語形式呈現,既能抓住人物身上發生的關鍵事件,而且能讓學生積累有故事背景和人文精神的語言精華——成語,可謂一舉兩得!
基于這種思考,我將本課的目標進行了定位: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認識古代“勇義”的化身——關羽這個人物,激發學生對這一美好形象的敬仰之情;過程和方法層面,閱讀貴在得法,著重引導學生學習由表及里和在關鍵事件中評價人物的閱讀方法;知識和技能層面,知道教材中有關關羽的成語的意思,能有感情地讀好“溫酒斬華雄”的片段。
這樣的教學把握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通過研讀《三國演義》中關羽這一人物,感受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中忠義的可貴;同時發展學生聽說讀思的語文能力。在教學中正確認識四年級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認知水平,滿足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需要,不盲目拔高。學生能自己看懂故事,老師指導的重點是——教會學生聯系前后的事件來認識一個人的性格、胸懷和品質。而且以現代青少年的視角,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讀《三國演義》的著名人物——關羽這個人物的作為和內心世界。以“處處留心”中呈現的這段文字為平臺,讓孩子們走進關羽的世界,又以對“關羽”這個人物的解讀為橋梁,促使學生走向《三國演義》中更多的精彩人物,為孩子的深度閱讀打開了一扇窗。
2.“處處留心”關注言語的錘煉
四年級下冊練習五中有一項關于謎語創作的練習,這讓我不由得想到三年級上冊練習七中有過圍繞“花”進行的學習活動,包括讀花名、認花形、猜花謎、編花謎。我就在想如何使學生在原來的謎語學習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呢?原來老師們重在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此次還需要嗎?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語言是稚嫩的,需要在一次次的錘煉中提升。而且原先編謎語主要針對“花”,這次編謎,內容十分寬泛,有鬧鐘、鞋子、藕、茄子等,這也是對學生的考驗。
這次教學,我在簡單回顧了謎語的語言特點后,便讓學生們自由創編了,我將教學的重心放到引導學生對謎語語言進行比較,感受精確表達的魅力,而后著重指導學生們對自編的謎面進行評價修改,整個的學習過程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學習層次不斷提高。
方法一:比較引路。
出示兩則謎面,讓學生猜一猜:(1)生在山里,死在鍋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2)深山塢里一蓬青,五龍十爪摘我心;帶到潼關來逼死,遭遇湯泉又還魂。
當孩子們很快猜出兩者的謎底均為“茶葉”時,我就引導孩子來細讀比較語言。學生們各抒己見,言辭精彩。他們真切地感受到這兩則謎語雖然都是反映茶葉的“生、采、制、泡”的過程,可是在表達上卻各有特色。前者像打油詩,后者則有絕句風采。
方法二:修改提升。
出示:方方正正大腦袋,小老鼠在旁邊臥。每天摸摸再點點,比爾·蓋茨樂呵呵。
我讓學生們自讀謎語后對謎面進行修改,怎樣改讀起來才更加通順流暢。學生們聽后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學生:四句話寫出了電腦的特點,我覺得一、二兩句可以改成:方方正正大腦袋,小小老鼠旁邊臥。
教師追問:為什么要這樣修改呢?
學生:這樣讀起來更有味道。
學生所說的不就是語文味嗎?在品評與修改的過程中,已經觸發了學生對語言的感覺,他們在朗讀與品評中,關注了語言的形式,使語感得到培養。品味語言也就是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品味遣詞、造句、修辭、布局……不求其全,擇其一處反復品味,一課一得,“滋身健脾”。把前后練習聯系起來教,用“語文味”貫穿始終,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是持續的,真是事半功倍。
綜上,“留心事事皆學問,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留心”版塊的教學正悄然改變著筆者對練習課的傳統認識,讓語文課堂多了一塊有特色的自留地,多了一片自由開闊的園子。但是也不能被教學內容的表面所迷惑,一方面要揣摩編者的意圖,一方面要考慮本班學生的學情,要學會在紛繁的教學內容中發現語文老師應該教什么,只有明確了教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教,要能夠在多元的內容中發現與學生學習語文息息相關的關鍵點,進行有效的訓練,上出充滿語文味的語文練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