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明文教學相對比較枯燥,如何讓說明文教學充滿魅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三條經驗:巧用實物,激發學生的興趣;借助多媒體,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品味語言,回歸文本。
【關鍵詞】說明文 實物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97-01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共有兩個單元的說明文,針對這兩個單元的說明文教學,許多語文教師覺得難教,最大的原因是學生不喜歡說明文的學習,對說明文學習缺乏興趣。如何讓學生愛上說明文?筆者綜合自己的執教經驗,談談讓學生愛上說明文的方法。
一 巧用實物,激發學生的興趣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從實物開始的。斯賓塞在他的《快樂教育書》中曾說過,“不但嬰兒、幼兒需要實物教育,在稍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年中,都應該重視實物教育。”教者積極地把實物引進說明文的教學課堂,既可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松樹金龜子》時,筆者找到了金龜子的實物。當筆者將金龜子帶進課堂時,學生們的情緒顯得異常激動,他們爭先恐后地要看金龜子。每一個看見金龜子的學生,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哦,原來這就是金龜子啊!”這時,筆者就勢導入新課,學生們學習說明文的熱情空前高漲。因為他們看見了金龜子的實物,他們的感官得到了充分的刺激,他們的好奇心被激發,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好地去了解金龜子的其他特性。從學生激昂的情緒中,筆者再一次認識到實物教學的重要性,實物教學能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
二 借助多媒體,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
多媒體教學以豐富的形式——聲音、圖片、動畫、音樂、視頻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在教學中恰當地、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帶領學生學習《國寶——大熊貓》時,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大熊貓喜歡嬉戲,憨態可掬。有時直立起來,狀似舞蹈;有時背倚石頭,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著竹枝;有時團作一團,漫不經心地隨地打滾;有時拖著笨拙的身體,搖搖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貓經過訓練,還成了雜技‘明星’,能夠表演前滾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車、騎木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節目,常常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與歡樂的笑聲。”此段語言精彩形象,寫出了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模樣,人見人愛。當筆者打開視頻,播放一段大熊貓的生活紀錄片,學生們的注意力被畫面上可愛的大熊貓形象吸引住了。學生一邊看一邊發出感嘆,大熊貓真是一種可愛的動物。多媒體教學在說明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使說明對象變得具體可感,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在說明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多媒體。
三 品味語言,回歸文本
一節好的語文課,最終要回歸到文本。品味文章的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說明文語言的品味,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品味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系、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的實用性很強,語言表達“失之毫厘”,其結果就會“謬以千里”,所以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無誤,給讀者以科學的認識。學習說明文的語言準確性,可運用比較品味法。如學習《松鼠》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說明文的準確性,筆者運用了比較品味法。“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說,松鼠過水的時候,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松鼠不敢下水。松鼠過水的時候,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的尾巴當作帆和舵。”這兩句話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第二句沒有了“有人說”三個字,“有人說”表示這只是相傳,并非科學研究。學生們經過對比,就體會到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對比品味,學生對說明文的學習興趣與日俱增。品味說明文的語言除了準確性之外,還應品味它的生動性。品味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讓學生了解說明文并非枯燥無味,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說明文綻放文學的魅力。第二個方面,品味語言的生動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藍色的天幕下,山腰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頁巖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的圖畫。”這一段節選自《巍巍中山陵》的語段,較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突兀”“險峻”“森郁”“綿連”“蒼翠”等形容詞的使用形象地展示了鐘山美麗的自然環境。修辭手法在說明文中的運用,使說明文的語言增色不少。
總之,說明文的教學考驗著教者的功力,只有在說明文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探尋,才能使說明文的教學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