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尷尬,學生學語文,越到高三越不想學。反思現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考中語文雖占150分的分值,但因“升值空間”不大,學生不愿投入太多時間;二是一些教材內容脫離現實或遠離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習缺乏興趣;三是為了高考而進行的教學常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徹底抹殺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很多學生投入了也收效甚微,以至有學生將學語文比作“癡心女遇上了負心漢”,越接近它,反而越受傷害。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語文不僅淪為了邊緣學科,甚至連教師自己也常常懷疑語文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濃郁的學習興趣常會讓學習事半功倍。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轉變觀念,變被動的學習為快樂自主的學習呢?
一 轉變觀念,樹立“大語文觀”的人文教育理念
2007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題目是“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有人作了如下的解讀:“天空中一絲云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這段話很好地闡釋了我內心對語文教育目標的理解。高中是學生培養、塑造獨特個性、人格魅力,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而廣袤的語文課堂除交給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外,還應是一劑慰藉和豐富心靈的良藥。
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努力創造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氣氛,滲透人文精神,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表現、培養和塑造個性的過程。所以我常想,我最大的教學理想是:我的學生有一天,會意識到滿嘴臟話不是一種個性而是一種無知;寂靜的自習課上,進出教室,會輕輕地把門關上;放假回家時,會省出生活費的一部分為在家辛勤節儉的父母帶點小小的禮物;會為一朵花的盛開高興,也會為一片葉的凋零傷感。可以做不到舍己為人,但不能損人利己;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底限必須堅守。
二 尋找語文課上讓學生快樂學習的條件
韓愈說:“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學是師生的聯袂演出,只有雙方攜手共進,互相理解、尊重,密切合作,雙方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高中學生每天有十多節課,科目繁多,數不清的作業與訓練,日復一日地機械學習會讓學生生厭。因而,教學中,一點一滴的快樂都顯得很重要。
學生三年早讀,只為高考卷上6分的名句填空,很多學生覺得不值,不愿去背、去學。于是我對學生說:早讀背誦的名篇名句,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除高考的名句填空外,作為一個中國人也是應該知道一些的。大聲地讀它們,可以陶冶性情,增強語感,亦可以引入作文,讓你的作文華麗;在人際交往中,你引經據典,可以顯示你的才華與修養。這么算來,三年的語文早讀就不再僅值6分了。而留給他們的閱讀時間,則培養了學生對文學的愛好。而我,也常被學生豐富、經典并配有漂亮插圖的周記所感動。
尊重理解學生,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是長遠的“戰略需要”。課前我常會問學生今天想做什么,如果學生已連續做了兩節課的文科綜合試卷,則是不能讓他們再做一份語文試卷了。早讀默寫課文,布置任務后我便去另一個班,不監督。其后,偶有照抄的學生也不再照抄了。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是終身受益的事,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去學習,才能勾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三 課堂教學中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1.對教材美的發掘
一位教育家曾說:“如果學生的眼睛是明亮的,證明課上得還不錯。”這種“明亮”即是課堂的閃光點,是對精品課文內涵與外延的深度挖掘,是對人文教育理念的點染。一句名言,一個小故事或一句笑話,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
鑒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把重點放在了誦讀上,通過名家的誦讀、教師的范讀,最終點燃了學生的激情閱讀。講到魯迅先生塑造的看客形象,學生有些陌生,我便給他們讀了一篇名為《有一種圍觀叫做謀殺》的文章。寫的是上海某小區有女孩欲跳樓,下面幾百人圍觀。幾個小時過去后,人群中便有人大聲催促道:“要跳就快跳,我腳都站麻了。”“再不跳我就走了。”跳樓人應聲墜地,最終竟還有人因跳樓人沒當場摔死而遺憾嘆息。文章一讀完,教室里便“沸騰”了起來。那一刻,學生除知道何為“看客”之外,應還思考了許多。
而教材中確實還有許多東西,既可以作為學生經久不衰的萬能作文素材,亦可以涵養靈性,甚至深入骨髓,終身受益。如李白的樂觀灑脫,蘇軾的曠達豪放,杜甫的憂國憂民,蘇武的忠貞不屈等。
2.對生活美的發掘
人們常說:“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日常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做一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人不僅可以拓寬視野,還可以加深對社會和人性的認識。所以,我常在課上和學生“吹牛談天”。從某個商店的名字到一句電視廣告語,從釣魚島問題到老人摔倒了不敢攙扶,大事小事,總能讓學生找到不少語文學習的樂趣。我有時甚至會讓學生向窗外看看,看看紅得正艷的櫻花,綠得正嫩的小草,破曉時遠處的群山,日落時沉醉的夕陽。
我始終堅信,會欣賞美的人方能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