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問題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往往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小而具體、具有啟發性,同時還要有適當的難度,與課本內容保持相對一致,不要運用不恰當的比喻,這樣不利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和準確使用數學語言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善于將所要解決的課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把問題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進行問題式教學。一方面,通過問題進行學習,讓問題成為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生成問題,讓學習過程成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拓展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要千方百計把沒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的學生,把問題少的學生教成問題多的學生。讓學生感知數學是自然的、清楚的、有用的、能提高能力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必須是“有問題”的老師,如何整體把握好每一章、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所蘊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如何設計出一系列的貼近學生生活、能融合到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并發生沖突,又能很好地體現本節課數學思維的本質,同時又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
一 問題情境的內涵
問題情境是指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包含兩層含義:(1)問題,即數學問題,這里的數學問題是指學生個體對新納入的認知結構與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矛盾沖突,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解答的狀態。(2)情境,即數學知識產生或應用的具體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環境、虛擬的社會環境、經驗性的想象環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數學環境等等。問題和情境的關系中,問題是核心的,情境是輔助的。
二 問題情境創設的原則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但必須做到科學、適度。創設數學情境是“情境、問題、反思、應用”,是教學的基礎環節。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可用的情境進行比較,選擇具有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從審美的角度為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美。人人都愛美,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數學美表現為:簡潔美、見解美、對稱美、和諧美、相似美、統一美……教師若能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地去感受數學美,無疑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十分有益。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原則:
1.問題情境的素材要有針對性
必須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教材內容進行全面的、科學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的知識,利用這些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問題情境要有方向性
教師通過情境,要把問題設在學生有疑之處,這樣的問題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而問題一旦得以解決,學生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有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3.問題情境要難易適度
難易適度的問題情境是引起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維的重要條件。問題情境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從何做起,可能會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
4.問題情境的創設≠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
情境創設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建構的主動發生,由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是其數學現實的基本構成,因此,在情境創設中,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的題材,其教育意義是明顯的,然而,這種生活情境只是眾多不同情境中的一種,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并不意味著情境的生活化,大多時候,一些教師只關注那些看似“熱鬧”,卻難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活動場景,使得情境流于形式,教師應把對外在于學生的“場景”關注轉移到對學生數學思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場”。
三 問題式情境教學的反思
在強化問題意識時,我們也要重視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抓住數學思維的本質。課不能光圖熱鬧,即使問題多了,體驗、經歷、探究多了,如果不進一步反思,從中悟出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學生還是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思,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學習過程。盡量讓學生能夠聽懂老師在說什么,將來我們可能要研究哪些問題,學習什么方面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追求自然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接受能力,減少突兀。
總之,情境創設要讓情境服從教學內容,既要有“數學味”,又要有“應用味”,服務于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重點,情境創設只是一個手段。通過創設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努力提高各種情境創設的效度,能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體驗,喚起情感,激活思維,更好地學習。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使學生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并升華為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