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新的動員令?!芭囵B什么人,怎么培養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問題。教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真正把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中學生物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教育。因此,如何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與進行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項主要任務。
一 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教學中需要抓住兩個要點:(1)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是什么?蘊含哪些德育因素,知識內容與德育因素聯結點在哪里,即在哪些章節能夠體現思想道德品質教育,體現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2)根據知識內容與德育因素的不同聯結方式及學生的認識規律,確定滲透德育的具體表達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教育寓于傳授知識之中。教材中有多處閱讀材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素材,如利用作物栽培、動物飼養、醫術醫藥研究等方面的悠久歷史、現代科技成就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的成熟、雜交水稻培育等一系列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要努力學習、將來實現報效祖國的偉大理想。
二 結合具體課例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基本、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也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調節行為規范和良好的風尚。它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組織紀律、校園風氣等各個方面,如熱愛學習、熱愛勞動、文明禮貌、講究衛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等。這些看起來似乎是日常小事,但極為重要。講究社會公德,也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水平的因素之一。如在講述《傳染病》這節課時,教師要特別強調傳染病的顯著特點是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可以結合那場突如其來的、席卷全國的“非典”,說明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有多么的嚴重,大家一定要反思,這場災難帶給人們怎樣的思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定要遵守公德,不亂捕濫殺野生動物,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吸煙、不喝酒、講究個人衛生,避免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這些行為雖然看起來很小,但它卻能檢驗出一個人的社會公德,看一個人能否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做到嚴格要求自己,一絲不茍,這完全取決于學生的責任感,取決于學生自覺的社會公德意識,而這一切都依賴于多層次的道德行為的教育,有賴于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闡述生物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殖發育和生物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向學生進行進化觀點和生態觀點等生物學基本觀點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任何物質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是客觀存在的,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總之,除了傳授書本的知識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改造小環境,在校園或家中栽花、種草,讓學生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改造人類生存的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一些與生物學有關的節日活動,如“地球日”、“世界糧食日”、“中國植樹節”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環境而努力!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須深入到教材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一邊要努力探索,一邊要不斷實踐、積累經驗、逐漸提高。學科滲透德育不僅是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是教師隊伍自身建設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久而久之,學生的素質會不斷提高,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