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最主要的課程資源,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在進入聾校中學階段,由于沒有專門的聾校中學語文教材,大多數聾校采用普校中學教材。而由于聽障學生生理與心理的特點,普校教材并不完全適用。這就要求聾校語文教師應活用普校教材,最大限度地發揮普校教材的實際作用,打造有效的聾校初中語文課堂。本文旨在嘗試如何活用普校教材打造有效的聾校語文課堂,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有效課堂 活用 普校教材 聾校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140-02
有效的課堂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在40分鐘的課堂時間內,以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在聾校中,語文教學是補償聽障學生語言缺陷、發展語言和思維,解決社會適應問題,融入主流社會的樞紐,而教材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因為聾校教材沒有高中部分,所以許多聾校選擇使用普校教材。雖然普校教材的課程具有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的特點,但普校教材是根據健聽生的認知特點進行編寫的。而聽障學生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認知特點、思維方式等方面與健聽學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在使用普校教材過程中產生許多新現象與新問題。課改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要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那么怎樣活用普校教材,使聾校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有效,為聾校教學,為聽障學生服務呢?
一 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創設教學情境
人腦對圖片信息的接受速度和記憶程度要比文字信息要直觀快速,音像動態信息又比圖片信息更能激發人的思維,而普通中學的語文課本所提供的素材大多是文字資料。由于聽障學生生理的缺陷,致使他們在語言表達中常常詞序顛三倒四、句子成分殘缺、條理不清,這對他們在閱讀理解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普校教師一點就通的知識,在聾校課堂上需要兩倍甚至更多的時間,學生可能還是云山霧罩,不知所以。普校教材知識的涵蓋面大,學生的知識面廣,而聽障學生習得語言與習得知識同步,因此學習起來難度更大。為了在40分鐘的課堂中尋求教學效益最大化,應根據聽障學生對事物主要特征的視覺鑒別、比較、區別能力都較強,他們在色彩、圖案刺激等視覺記憶方面的表現優于健聽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使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性較強的方式創設情景或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整合教材內容,改變教材呈現方式,在補償缺陷的理念指導下,遵循聽障學生形象、動作、情緒記憶較好的認知特點,為聽障學生創設思維情境,突出重點、化解難點,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如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先播放一段視頻,通過隆隆的鼓聲產生的振動,迅速把學生帶進一個熱烈的氣氛,
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了。緊接著打開電腦,學生隨著有聲有色的課文錄音,欣賞著屏幕上呈現出的一幕幕雄偉、氣勢磅礴的畫面,牢牢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課堂。又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一課,我們可以提前做好課件,運用多媒體剪輯等功能,通過視頻、聲音、字幕等生動形象地展現出課文中范進中舉后發瘋的狀態,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不需要在速讀課文之后,花大量的時間去跟聽障學生解讀難懂的詞語、句子、段落,還可以借此讓學生輕松理解課文,擴大教學容量,學生學得不費勁。
二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靈活處理普校教材
教材只是一個范本,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普校教材較之聽障學生在小學階段選用的聾校教材,課文篇目多,篇幅長,信息量大,沒有處理好普校教材與聾校教材的銜接問題,聽障學生接受能力差強人意,我們不可能按普校那樣一篇課文2、3個課時去開展課堂教學,只能是選擇重點講授篇目,側重各個篇目的重點,突出每節課的重點,目標清晰地開展課堂教學,解決好課時安排的問題。在處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關系上,學習借鑒普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反思中改進教學方法,在運用普校教材的基礎上注意把教材與聽障學生的社會生活相聯系,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手段的運用,使聽障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如教材中有些經典課文,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語言,或將學習內容進行更為靈活的處理。如在教學詩詞時,有理解詩意這一環節,可以摒棄普校教材中對詩歌進行詩意化的翻譯,轉而鼓勵聽障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大意,寫寫大意,意思達到即可。這樣做既符合聽障學生的認知特點,又鍛煉了聽障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三 注重教學方法,使教材變得生動
在課改背景下,并非完全否定傳統教法,而是在傳承傳統中好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根據學情、教學內容特點而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應堅持以啟發式教學為基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生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而非體驗到負擔。
如在語文教學中遇到情節性較強的篇章,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演,如《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裝》等課文;而畫面感較強的內容,則讓學生體味課文內容,畫出他們理解中的片段,如《蒹葭》《與朱元思書》等,同樣描繪《與朱元思書》中的“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畫出的畫面都各有不同,這比教師把課文的畫面直接用幻燈片呈現給學生,更能培養聽障學生的理解力與想象力;通過圖片展示能幫助聽障學生認識未知的世界,如《看云識天氣》《奇妙的克隆》等文章中,圖片能將一些無法用手語表達的事物,直觀地為學生所接受并理解。聾校文言文教學一般教師都采用灌輸式教學,只重字詞的落實,幾堂課連著上到底,教學方法僵化,學生上課昏昏沉沉,更談不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善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利用文言文中的故事情節,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把翻譯文言文與訓練聽障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相結合,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 進行適當拓展,提高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從整體來把握教材內容,因此在教學時不僅要考慮本課的教學內容,還要對整個單元相關文學常識等知識體系進行分析、整理,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逐步完善。教學時,教師要在充分吃透教材,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聾校教學的實際需要與學情對教材進行適當拓展。如指導學生收集整理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的不同作品等,選擇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課外篇目,鼓勵聽障學生廣泛閱讀,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五 運用教材資源,扎實訓練寫作能力
運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指導學生進行仿寫、摹寫,在仿寫、摹寫中提升,在提升中仿寫、摹寫,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遇到教材中能夠用于訓練仿寫的句式,在課堂中要及時引導學生仿寫,從小處開始訓練提高聽障學生的書面語表達能力。如《星星變奏曲》——試仿造這首詩的:“如果……如果……”句式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又如《蘆花蕩》一文中有不少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如“月明風清的夜晚……像一片蘆葦,奔著東南”“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等,仔細品味,再仿寫幾句。普校教材所選課文大都是佳作,是習作的范文,都值得反復誦讀,理解其語言、結構及寫作技巧,開展摹寫。學完《故宮博物院》可摹寫《我們的校園》,學完《藤野先生》可讓學生摹寫《我的老師》,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摹寫《童年趣事》……針對不同年級聽障學生的寫作水平,應選擇合適的課文摹寫。堅持進行這樣的仿寫、摹寫訓練,對聽障學生的寫作會有很大幫助。
普校教材在聾校的試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我們以前沒有接觸或預設過的新事物和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特校教師在聾校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積累經驗,通過對普校教材的挖掘處理和再創造,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著眼于聽障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提高聽障學生的語文素質,使他們獲得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為他們成功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佩玉、黃昭鳴.聾校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寧生.聽力殘疾兒童心理與教育[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湯勝欽.特殊教育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魏國良.現代語文教育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