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遵循“以幼兒為本,在游戲中成長”的教育理念,將幼兒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兒發展為本,尊重幼兒的需要,了解幼兒的童心,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充分給予孩子自主權,引導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于一生發展的經驗。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戲是快樂的學習,社會是課程的資源,我們應讓教育回歸生活,把游戲還給幼兒。
【關鍵詞】游戲 區域活動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142-02
跳皮筋、過家家、抓拐、跳房子……這是不少成年人兒時最喜歡的游戲,幾個小玩伴湊起來,能開開心心地玩一整天。然而今天,在重重升學壓力之下,本該是以玩為主的學齡前的兒童也提前陷入重課程輕游戲的教育怪圈,“集體教學”成了幼兒園最重要的活動形式,占據了幼兒絕大部分的活動內容與時間。所幸的是,隨著2012年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綱要》的頒布,“把游戲還給幼兒”這一話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直以來,在一日活動中體現“把游戲還給幼兒”,這也是教師的心聲。作為教師要想在實際工作中體現把游戲的自主權、主動權、獨立權還給幼兒,我們就必須放棄教師的主導思想,從觀念上改變,體現“以幼兒為本,在游戲中成長”的教育理念。不要總是以教育者的姿態去“指導”幼兒的游戲,我們只有蹲下身來,用幼兒的角度去看待屬于幼兒的游戲,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幼兒的童心,我們才能縮短與“幼兒是游戲的主人”的距離,只有當我們努力為幼兒提供選擇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允許他們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選擇游戲的伙伴、內容、材料、場地的時候,我們才真正做到逐步把游戲的主動權放手還給幼兒,那么原本屬于幼兒的游戲,才能使幼兒真正開心、快樂、滿足。我從以下幾點談談怎樣使幼兒在游戲中成長:
一 在游戲中學會探索
在幼兒園“玩”應是孩子的主要活動,要在玩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具備堅韌的品質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真正愛上學習,以后才不懼怕上學。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遵循“以幼兒為本,在游戲中成長”教育理念,將幼兒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兒發展為本,尊重幼兒的需要,了解幼兒的童心,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幼兒,充分給予幼兒自主權,引導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于一生發展的經驗。如組織幼兒戶外活動“玩沙包”,玩沙包是我兒時的最愛,小小的沙包可以玩出很多花樣。幼兒們到了大班我就要求他們帶沙包玩了,在活動中我就是個“孩子頭”,領頭玩一個新玩法,至于他跟不跟著玩的主動權在孩子,孩子們琢磨出一種玩法,就把玩法展示給大家,幼兒們興趣很濃,不斷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玩法,有的幼兒還回家向家長請教,這樣的形式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幼兒們在玩的同時,引發、支持并促進了他們的學習活動。由于我站在了幼兒的角度,將所有的設置和選擇建立在觀察幼兒的基礎上,這才不會發生我們認為有趣的游戲,幼兒卻無動于衷,我們提供的游戲材料,幼兒卻無從下手的狀況。
二 在游戲中學會交往
幼兒期是兒童社會化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交往能力,關系到他們一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目前,由于城市居住條件相對封閉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因素,幼兒之間普遍缺乏交往的機會,孩子常表現為兩種類型:(1)“怯懦型”。膽小,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淚;(2)“霸道型”。任性自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玩的一定要搶到手。因而,教給孩子良好的交往技能、培養交往的能力尤為重要。
幼兒園區域活動作為一種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已成為幼兒園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幼兒園區域游戲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還是幼兒自由活動、展示個性的場所。筆者在設計游戲區域的時候,首先圍繞幼兒的實際需要、學習興趣和游戲的目標三方面來投放游戲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戲材料也隨著主題不斷變化,以便構建的游戲環境具有可變性、新穎性,不斷吸引幼兒;再次,注意層次性、多樣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階段目標、年齡特點,引起幼兒游戲的興趣。
在小班我們創設“娃娃家”,在“娃娃家”中,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孩子等。家庭成員要進行各種活動,游戲情節也不斷變化。由于角色的身份不同,所說的話、做的動作也各不相同。幼兒在游戲中要不斷調整自己,應對各種事件,使自己在游戲中能勝任角色。幼兒在不自覺地模仿成人的活動中,語言能力、交往能力大大提高。這樣,在實際生活中,幼兒就可以比較自然地與人交往了。到了中大班,我們將區域內容豐富化,教師在帶孩子參觀醫院、超市、銀行、菜場后,在活動室設立“娃娃家”、“醫院”、“菜市場”等區域,擴大幼兒的活動空間,通過幼兒與區域環境的互動,在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逐步讓幼兒了解和掌握社會行為規范,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同時能學習到不同角色間的交往方式。如“娃娃”與“長輩”的交往、“醫生”與“病人”的交往、“營業員”與“顧客”的交往等,
幼兒們在你來我往中保持愉快的情緒,提高交往的技能。此外,通過幼兒在游戲中扮演各種角色,讓幼兒逐步認識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從中了解到社會交往的行為準則和方式方法,進而使幼兒的同情心、責任感得到發展,讓幼兒逐步養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車的售票員”會把“娃娃家”中的“爺爺”“奶奶”扶下車,“超市里營業員”會主動說出“請、謝謝、再見”等禮貌用語。這樣,在不同的游戲中孩子們的交往能力、規則意識、合作意識、語言能力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將有利于他們成長為具有良好適應性和社交能力的人。
三 創設輕松的課堂游戲環境
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課堂環境的創設也是非常必要的。
1.提供玩具和材料
教師要提供給幼兒適量的色彩鮮艷的教具,充分利用頭飾、木偶、玩具、自制教具等,讓幼兒在寬松的氣氛中進入角色,從而進入教師的教學范疇中,真正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如可以設計一幅墻飾,墻飾上有師生共制的花草樹木和幾個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穿著鮮艷服裝的小朋友,這幾個小朋友的頭、手、腳都是可以活動的。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用活動小人與幼兒“做游戲”、“跳舞”,幫助幼兒理解人物的各種動態,避免了單一模仿教師范畫的千篇一律。
2.提供輕松的游戲氛圍
設計一個生動、形象的游戲場景,可以搬出彩色的泡沫墊子拼成漂亮的各種圖形,幼兒和教師席墊而坐,這樣既拉近了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又使幼兒以放松的身體、自然的神態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如科學教育活動“認識螞蟻”,除了觀察圖片,還可以直接帶幼兒到戶外,提供白糖與放大鏡,讓幼兒自由結伴,具體真實地觀察、了解螞蟻的特征與喜好、觸角的功能以及搬食時成群結隊的習慣等等。然后結合游戲“螞蟻搬豆”,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進一步加深并接受對螞蟻知識的認識。
3.教學游戲化
我對幼兒一些生活技能的培養,就是以游戲的形式來進行。例如:教孩子折衣服時,我以游戲的口吻說:小朋友來和老師玩手指游戲,用動作學習疊衣服并配上兒歌:“先關一扇門,再關一扇門,左抱抱,右抱抱,低下頭(帶帽子),累了彎彎腰”。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猜猜老師的動作,像是在做什么?整個過程都以游戲的口吻進行,使幼兒自發、自愿地去學習。每年四月份我們都要組織幼兒進行種植活動,而種植活動就是課程生活化的很好例證。我先帶孩子們翻地、除草,孩子們邊干邊提問,我一一為他們解答,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對一些專業性的知識,我鼓勵幼兒回家想辦法找答案。孩子們通過家長、同伴、網絡等多種途徑獲得有關種植的知識,通過整個活動,孩子們自然地融合了多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他們置身在了快樂的生活和游戲中。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游戲是快樂的學習,社會是課程的資源,我們應該讓教育回歸生活,把游戲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