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身心皆正常發展的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孩子,作為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為重要,而“具有良好的品德”作為人的一種高級情感,更需要我們從娃娃抓起。
日前,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遼寧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其中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義務,與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應當經常問候、看望。讓我們反過來想想:在一個以家庭和諧為主流價值觀的國家,子女回家看父母竟需要用法律來約束,將“常回家看看”寫入法規,實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哀。
同時,這也向我們揭示了中國孩子孝敬意識的極端淡漠,他們只知道向父母索要關愛,卻不懂得回報。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因此我認為對幼兒園的幼兒進行“孝敬意識”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何謂“孝”?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由此可見,孝敬親老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最美好的道德,然而作為一名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多年的幼教工作者,筆者痛心地發現我們孩子的孝敬意識在逐漸淡漠甚至消失,那么在幼兒教育中,我們又應該如何對他們進行“孝敬”的培養呢?
其實,“孝”的外化形式就是感恩,而有關現代“孝”文化的教育也就是感恩教育。所以我們可以將孝敬教育分為三個層次:(1)培養幼兒的孝心,即讓幼兒知恩;(2)提升幼兒的孝能;(3)引導幼兒的孝行,即讓孩子報恩。
那么在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我們應如何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呢?
一 探尋教育途徑,找準新方法
感恩親人,懂得孝敬。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乎。“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人生在世,子女往往難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在幼兒中開展孝敬教育必須選擇適合孩子學習的內容,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尋找適合幼兒閱讀的童話故事、兒歌及歌曲,如童謠《大烏鴉》、課本劇《小烏鴉愛媽媽》等都是很好的教材。我們以《綱要》精神為指針,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采取了“做中學”“做中玩”等幼兒感興趣的、開放性的形式和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多途徑、多渠道地探索,讓幼兒學會感恩。
二 開展內容豐富的感恩教育活動
孩子愛玩,喜歡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因此,我們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幼兒教育規律,在活動中我們主要采取講故事、看動畫表演、兒歌表演等活動,讓幼兒在感性上有一個認識,然后通過實際行動、實際操作來感受認識。教育活動中,我們圍繞“人人爭做明星寶寶”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如“慶三八”主題活動,我們在班級內開展了一次“我給媽媽洗腳”的活動,并讓每位媽媽對此說說自己的感受。此舉得到了媽媽們的一致歡迎。每一年的重陽節,我園都會組織幼兒開展“我為敬老院的爺爺奶奶獻愛心活動”。
三 在一日活動中滲透感恩教育
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感恩教育的機會,教師要做有心人,時時捕捉教育契機,靈活地采用多種形式和有效的手段進行引導,及時進行隨機教育。如有的小朋友鞋帶開了,自己不會系,有的幼兒樂于助人,熱情幫助別人;有的幼兒膽小,也有的幼兒不會請別人幫助。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一教育契機,立即進行教育,讓被幫助了的幼兒向幫助過自己的幼兒道謝。教幼兒遇到困難學會尋求幫助,會說禮貌用語等,讓幼兒時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
四 在游戲中滲透感恩教育
幼兒的感恩教育也體現在游戲中,教師應善于觀察每個幼兒,挖掘每個幼兒的閃光點,讓每個孩子都得到肯定。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長處,盡量安排一些團結協作的活動內容,如運球比賽、拍球接力等活動,從而使幼兒對同伴有較客觀的認識。使幼兒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知道小朋友之間應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
五 在區域活動中滲透感恩教育
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禮貌待人、主動交往、友好協商、謙讓合作的習慣。如在游戲區內進行“開醫院”這個游戲時,孩子們非常有秩序地進行著各種活動,“病人”在得到了“醫生”的幫助后,會很自覺地向“醫生”道謝,“醫生”也會很認真地給“病人”看病,這個游戲培養了孩子禮貌待人、主動交往、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質。
六 家園協作共同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學習空間。因此在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時,首先我們讓家長了解感恩教育的內容,把活動方案告知家長,統一認識,并請家長為孩子做出榜樣。鼓勵家長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現以反饋信或表揚信的形式或利用家園聯系冊等形式反饋給我們,我們再把這些好的材料傳達給孩子,讓孩子及時得到表揚和鼓勵,強化他們的行為。這項活動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也使感恩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吧,讓孩子學會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會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學會回報社會的關愛之恩,學會感激大自然的賜予之恩。教會孩子懂得深深的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