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仕途屢經貶謫,這也成就了其文學上令人羨慕的成就。本文以蘇軾被貶為切入口,探討蘇軾并領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關鍵詞】蘇軾 苦難 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183-02
開啟一派詞風的蘇軾堪稱中國文人中的大家,這一點毋庸置疑。他的“大江東去”被譽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被人們吟詠、喜愛。據說宋神宗看他的作品入了迷,飯也不吃,連稱奇才!天下奇才!按說這么有才又受皇帝賞識的人,一輩子應該享盡榮華富貴。可他卻歷盡坎坷,一貶再貶,一直被貶到天涯海角。俗語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仕途苦難的千錘百煉反而成就了他文學上令人羨慕的成就。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許多人都在探討其中的奧妙。從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到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無不探幽發微,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里我就以蘇軾被貶作為切入點,談談蘇軾于生命苦難歷程中譜寫出的人生華章。
一 死鉆“牛角尖”,不會見風使舵
大凡鉆牛角尖者,往往認死理。常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而不顧及別人的想法。他們自己有一套判斷事物的標準,還輕易不會改變。只要他認為于國于民有益,就至死不渝地堅持。一個人太“鉆牛角尖”,就會被人視為敵手、視為障礙,在繞不過的前提下就會被想方設法地排除掉。
蘇軾就是這樣,他明知皇帝支持王安石變法,卻還多次上書表示反對。認為變法不能急躁冒進,認為道德風俗為國家存亡之所系,這些論調都與王安石不合,蘇軾的行為引起了變法派的強烈不滿,因此,有人聯名攻擊他,有人趁機陷害他。盡管他對其中裁抑貴族特權、增強國防的措施有所贊同,但也免不了被貶出京的命運。
后來,反對新法的人掌了權,大刀闊斧地全面廢除新法。按理他該過好日子了,可不行,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認為,對新法應“校其利害,參用所長”,有許多地方可改,但不可盡改。為此他還和當朝宰相司馬光爭吵起來。舊黨人物紛紛攻擊他,朝廷只好讓他出知杭州,最后被貶到海南島。由此可見,他既認真又不會見風使舵。
他這種人不會見風使舵,不會看誰勢力大就靠誰,甚至不會因為感恩而放棄自己的見解。他們判定事物的標準不是別人怎么看,而是自己怎么看。是否與內心的原則沖突、與大局利益沖突。他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精神國度,所以他注定要忍受奚落、忍受孤獨,甚至忍受被貶迫害。因為他以事實為根據,而不是以個人榮辱為優先,因為堅守原則從而做出更客觀的評價,所以他永遠不會對現狀完全滿意,所以他總是倒霉。
如果讓蘇軾八面玲瓏、人云亦云、落井下石,比殺了他還難受。正因為有蘇軾這樣的人在,我們才知道這世上還有公理、良知和正義,讓許多在艱難中生存的人,不致對人世完全失去信心。這也許就是這些人生存的意義。正因為有蘇軾這樣的文人在,中國的文化才呈現出絢爛的光輝。
二 坦然面對苦難,豁達看待苦難
東坡被貶,不是偶然,而是性格使然。他深知,自己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必然使他多經歷風雨;但他并不畏懼,而是以一種樂觀曠達的心態坦然面對這一切風雨。正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所寫的那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生中要經歷許多的坎坷與曲折;他愿意在風雨—— 一蓑煙雨之中度過一生。這是東坡對待人生風雨的豁達心態的寫照,也是他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的寫照。
黃州、惠州、儋州,這一路被貶,不僅沒有打倒蘇軾,反而成就了蘇軾。蘇軾以其達觀和智慧,以其豐富的人生體驗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升沉之間,留下了2700余首詩、300多首詞、800多封書信,各種文章數以千計,于被貶中創造了文學史上的輝煌燦爛,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跡。蘇軾在苦難超越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激勵著無數文人墨客。正因為有蘇軾這樣的文人,中國文化才有一種滄桑的厚重。
蘇軾從來沒有被艱難困苦壓倒;不僅是源于他樂觀的心態,更是由于他對生活的熱愛——永遠含笑面對人生。黃州的生活對于蘇軾來說變成了一種享受,他在此地交游,在此地為文,豁達的心境,使他享受著這里的月光和美景。例如《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牽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在夜晚無人時自己獨自去游覽東坡,那種超脫、那種樂觀、那種置身事外、那種怡然自得正是源于他能坦然地面對苦難,讓自己的心靈在自然景物的洗滌中歸于寧靜。即使晚年貶謫嶺南,處境艱危,他仍然隨時去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陛p松的筆調中,透出的是獨立不倚的個性文學,浸透著蘇軾感人至深的真情。坦然地面對苦難,微笑著面對生活;由此生發的澄明心境,使蘇軾即使處于苦難還能留有人生中最真、最純、最動人的情感!
文學,寄托了蘇軾對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這種向往的是那首極富浪漫色彩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篇寫得酣暢淋漓,搖曳多姿,結句云:“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些滲透真情的文字不僅表現蘇軾在苦惱人生中的真誠愿望,也體現了千百年來人們向往幸福的共同心聲,更折射出他能坦然面對苦難豁達看世界的心境。
三 勇于超越苦難,折射出深刻的生命意識
蘇軾仕途坎坷不平,但他在苦難的超越中無不透出一種深刻的生命意識。他對生命看得越重,由此導致的痛苦便越深。越是執著于自我,便越是感到難以擺脫自我的焦慮與苦悶。他想通過現實中的努力來增加生命的厚重性;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從挫折中奮起努力抗爭,以自我的頑強拼搏,為生命的發揮效用開拓出一條道路。然而,貶所荒涼,窮山惡水的侵襲;起復無望,生命耗費于窮山惡水之中;前途渺茫,打擊沉重:然而生命卻在極度被擠壓、被壓榨中綻放出絢爛的光芒。
這是怎樣的抗爭過程?自我生命的被拋棄、被拘囚,乃至逐漸趨于荒廢的感覺,始終啃嚙著他的內心。時而被壓抑,憂郁所困,時而又想竭力去掙脫。他的內心忍受著怎樣的一種折磨與煎熬呢?
蘇軾因為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曾被貶到黃州、密州等地。其間留下了不少作品。仔細分析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會發現在蘇軾的詞中總有一個“從想不開到想開了”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就是受了優美景物的感染與啟示,仔細讀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記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等,都是這樣的思路,都是一開始憂憤難解,輾轉難眠,而后來見到了一個優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擯棄了一切塵累,恢復了內心的淡泊與寧靜?!赌钆珛伞芬彩且婚_始就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在這樣浩渺的時空框架中,發出人生短暫、功名虛幻的感嘆,把人生挫折的懊喪引向高遠之處,沒有被貶斥擊倒,表現出曠達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這是一首生命不屈、努力抗爭的頌歌!
蘇軾在苦難選擇了他的時候,他能坦然處之、欣然接受,放情于山水間,豁達于明月清風中。古往今來,有此胸懷者會有幾人?有此樂觀豁達者會有幾個?他以山水為傲骨、以風月為情懷,寫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為自己的人生抒寫了壯麗的一筆!為此,他的人、他的文穿越了時空穿越了歷史穿越了心靈,一種無需聲張的厚重將永遠綿亙于人們心中!
參考文獻
[1]〔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林語堂.蘇東坡傳[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