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和學校特色發展,本文從專業布局調整、教學計劃制定、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政企多元合作、綜合化實訓基地建設等幾個方面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提出策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 地方高職院校 專業建設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06-02
專業建設是指一所學校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集專業開發、專業設置、專業調整、日常教學為一體的培養人才的活動。地方高職院校通常是在一定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進行專業建設,具有專業性與職業性并重的特點,其專業建設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地方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才的培養、畢業生的就業水平、辦學特色的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事關地方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區域經濟是指以不同的地域單元為基礎,按照社會勞動分工的原則,在充分發揮本區域優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具有區域特色是地域性經濟,是某一特定區域內經濟、社會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這一意見,既指明高職教育要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是對高職教育內涵建設進行的概括。因此,如何針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靈活地進行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色和趨勢。因此,為實現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教育目標,也為實現自身的特色發展,在專業建設方面,地方高職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結合自身辦學條件,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直接服務所輻射區域的行業、企業、農村,實現地方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
基于區域經濟與高職院校特色發展,本文以咸陽地區某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為例,談談以下幾點想法。
一 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需要為依據,進行專業布局調整
地方高職院校作為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實用型人才的主力軍,其發展和命運正日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而專業作為培養人才的載體,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因此,地方高職院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走向市場看教育,要以“服務區域經濟,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結合學生就業率、地方職業供求信息、學院師資水平靈活進行專業布局和調整。第一,改造生命力不強的傳統專業,增設社會急需的新興專業。例如,由于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學歷層次相對較低,已經逐漸不能適應新時期用人單位的要求,而學前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需求大,在學歷層次上也適合高職院校發展。第二,打造若干重點專業,培育特色專業。例如,圍繞咸陽作為國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能源化工、畜牧業、果業基地等區域產業特點,打造若干重點專業。借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發展的東風,發揮關中—天水經濟區核心區域的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會展、旅游、經濟管理、園林綠化等專業,形成相關職業群,全方位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三,毗鄰西安高新區和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形成相關職業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 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為主導,進行教學計劃制訂
教學計劃的制定是反映高職院校對高等職業教育理解的重要方面。目前,多數學院尤其是由中職晉升高職的學校仍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應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為主導,設計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計劃。首先,明確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堅持培養面向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需要的、實踐動手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培養學生掌握能夠從事相關職業的核心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識、溝通能力、發展潛力等職業素養。其次,在教學計劃中應強調實用性的特點,在開設必修公共課的基礎上,課程的安排應注重“專業方向”的設計,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就業方面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安排實踐類課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開展“學工交替”、“2+1”、“半工半讀”、“學校進企業,企業進學校”等形式多樣的教學過程。例如,鼓勵教育類專業學生到社區辦學習班,免費為老年人開展知識普及,為雙職工家庭小孩輔導功課。醫護類專業學生可以去社區免費為百姓求藥問醫提供咨詢;藝術類專業學生可以在學校或社會開辦健身班、文藝演出團隊等。同時,學院還應建立相關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管理機制,保障各專業教學計劃能夠落實到位以及監督各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
三 以滿足學生職業發展為目的,進行課程設置與教材建設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的需要,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相對弱化對專業學科體系以及前沿未知領域的追求和關注,而突出“基礎—成熟—適用”的特點。首先,高職院校在專業精品課程開發的基礎上加強對實踐類精品課程的開發。例如,在相關專業的課程中可以直接引入企業的真實訂單項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真切感受到實際生產的過程。其次,對于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商定學生的課程安排,實行課程開發,溝通授課方式,開展與專業有關的社團活動,積極參加相關職業技能大賽。例如,物流、護理等專業均可以實行校企共同進行課程安排。即便是相關理論課程的教學也應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創新教學方法,將企業文化、職場文化融入理論課程之中。在教材建設方面,對于專業性強的專業教材,可以相應弱化學術權威編寫的教材,而應該注重行業生產一線技術專家編寫的教材,體現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也應圍繞專業,結合教學和生產實踐積極編寫配套的教輔教材。
四 以解決專業發展需要為宗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主力軍。而現實中,咸陽某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學歷層次低和職稱結構不合理,專業帶頭人奇缺,據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咸陽某高職院校專兼職教師492人中,博士、碩士生僅占23.5%,占高級職稱教師占17%,雙師素質教師40%。因此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1)對于專職教師應采用“引進—培養—激勵”同時并舉的建設機制。通過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相關專業骨干人才來校任教,首先解決專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強對全院在編教師的整體培養,既鼓勵教師通過自身努力提高學歷層次,也通過提供各種國內進修、出國深造的機會,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對于專業課任課教師,既要求教師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也要求進入一線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年輕教師和新進教師必須取得相關專業職業資格鑒定證書后才能聘用。同時,可以通過出臺各種激勵政策,鼓勵教師進行專業研究、全面提高專職教師的質量。(2)對于兼職教師,要有寧缺毋濫的決心。應千方百計聘用行業專家、企業主要負責人、一線技術人員等作為兼職教師。(3)還應從長遠考慮,探討如何從發展空間、教育理念、福利待遇、工作環境等方面吸引更多優秀教師來校任教。
五 以互利共贏為目的,探索校、政、企多元合作
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尋求與政府、企業的合作,但從整體情況看,校企合作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合作內涵有待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為此,在合作培養人才方面,一是地方高職院校要創新辦學模式,通過各種途徑聯合政府開展社會服務,聯合企業進行技術研發,進行多方位的產學研合作項目;二是地方高職院校要增強對企業的服務力、貢獻力和影響力,大膽對傳統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與企業全程合作,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研究課程任務,保證培養的人才真正符合企業需要;三是地方高職院校要積極促成校企聯合辦學,學校可以成為企業進行員工再培訓的教育基地,同時學校可以共享企業的技術等資源,在聯合辦學過程中,處理好利益、權責等問題。
六 以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為目標,加強綜合化實訓基地開發
實訓基地的建設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加強綜合化實訓基地的開發。一方面,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例如,“學院建病房”,為護理專業的學生在校內建立模擬醫院和模擬病房,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感受到職業氛圍。另一方面,加強校外實訓基地開發。例如“醫院設課堂”,使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專業課學習,盡早得到職業熏陶和能力訓練,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守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華長慧.服務型教育體系: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