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我校GIS專業課程體系結構和知識體系結構的構建情況,對其發展現狀、研究意義、建設目標等進行了論述,重點探討了構建課程體系的建設內容和“平臺+模塊+課程群”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希望能為其他高校課程體系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全面提高地理信息專業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GIS專業 課程體系 平臺+模塊+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09-02
一 引言
地理信息科學(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簡稱GIS)原名為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在教育部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將地理信息系統改為地理信息科學專業。
地理信息科學是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與地理信息系統相比,它更加側重于將地理信息視為一門科學,而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實現。就其學科而言是融地理學、計算機科學、測繪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為一體的新興的邊緣和交叉學科,學科的融合和交叉極大地推動了GIS的發展,豐富了GIS的學科內涵,包括地理空間的認知、獲取、表達、處理、共享、可視化、傳輸、使用等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它的學科發展與高校GIS教育息息相關,培養學生質量如何與高校課程體系的優化有直接的關系。
二 國內外GIS發展現狀
地理信息技術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一起被美國勞動部確認為正在發展和最具前途與潛力的三大重要技術。國外的GIS教育起步早,高等學校GIS教育體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都較為完善。其主要特點有:目標明確,設置課程與培養方向緊密結合;面向應用,重視GIS普及教育;面向就業,建立了完善的認證制度。
目前,我國有5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GIS專業和相關的課程,已培養了一大批各個層次的GIS人才,為我國的高科技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都開設了地理信息科學相關專業。在河南省有10所高校開設了GIS專業。就GIS專業的教學水平以及畢業生的質量來講,河南省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因而,大力提升河南省地理信息科學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加強學科建設,優化課程體系,對于河南省高校資源配置、豐富河南省GIS專業人才結構層次、提高GIS人才水平、推動中原崛起以及完善地理信息學科體系、促進河南省向全國一流高校發展都具有推動作用。
三 研究意義
本文針對中國GIS高等教育的大背景和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GIS專業學科背景的實際情況,結合前一段學院新的教學改革方案研討與實施的情況以及我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就跨學科GIS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指導思想、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配置、跨學科內容的優化與整合、專業教學環境的優化提升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為學院和全國高校GIS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提供了借鑒和指導意義。
中國各高校開設的GIS專業中,所依托的專業各種各樣,有測繪類、地理類、管理類、計算機類、環境類、水利類、建筑類等,一方面說明GIS的應用廣泛,另一方面也給課程體系的制定提出了問題,在查閱大量培養方案后發現,所有高校GIS專業中的課程體系,沒有任何兩個院校完全一樣,這就給GIS專業的學生帶來很多疑問,也給學生進一步深造(考研、考博)帶來了麻煩。基于此問題的出現本文考慮用“平臺+模塊+課程群”的模式進行解決,既解決了GIS專業核心課程的問題,又能體現各高校的特點,為各高校的GIS專業課程體系的制定提供了模板和借鑒。
四 建設目標
建立“平臺+模塊+課程群”的GIS專業課程體系。從課程體系優化配置、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型教學環境構建、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和教學方法研究四大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實施。保證多樣化的課程群能反映各學科背景下的特色,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基礎、技術與能力,分層次、重個性,面向產業、市場和社會,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進一步深造的創新能力,使各高校GIS專業有一個統一的核心課程體系。
五 建設內容
1.課程體系優化配置
由原來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體系,優化為“平臺+模塊+課程群”體系,并對諸多課程進行了整合和優化。包括GIS跨學科內容的整合與優化,GIS專業不是與相關學科若干課程的疊加,應該是在信息科技背景下的有機整合,培養學生利用地理空間思維和GIS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型教學環境構建
提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校內教學基地—校外教學基地—企業實踐基地”構建創新型教學環境,進行“三階段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動手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擴充專業實驗設施建設,提出與國內知名GIS公司聯合建立GIS實驗室和學院GIS網絡教學與開發平臺的設想,提升教學環境建設。
3.課程體系教學團隊
以學校實習本科生導師制為契機,發展課程體系教學團隊,以培養高素質的GIS綜合人才作為目標。以教學專家、科研專家、企業專家為核心,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合格教師、課程負責人、主講教師、助理講師組建課程教學團隊,使老、中、青教師,包括企業教師和學校教師,高學歷教師和其他學歷教師互相學習、互為補充,完善GIS課程教學團隊的組成結構。
4.教學方法研究
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要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本著“以學生為本”,緊緊圍繞培養密切追蹤地理學學科前沿、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和變化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六 “平臺+模式+課程群”體系的構建
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行業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要和地理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構建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型教學環境,建立起結構系統完整、銜接合理、適用的GIS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突破傳統的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組成的三層樓式課程體系結構,構建起既具有本校特色,又能體現經濟社會對地理信息人才需求特點的“平臺+模塊+課程群”的GIS專業新的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結構(如圖1、2所示)。
在課程體系結構中,平臺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礎平臺和學科基礎平臺,全國課程基本差不多。模塊中的專業基礎課也基本一致,而專業主干課程和方向課程,可以根據各學校的特點進行添加和修改,以保證各學校的特色。而課程群雖然只有16個學時,但開設課程可以有多門,學院就開設了20多門課程供學生們選擇,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選修,增加學生選課的自主權。跨學科選修課主要是一些人文素養課程,學校也有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
七 結束語
通過“平臺+模塊+課程群”的模式進行構建GIS專業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結構。可以保證多樣化的課程群能反映各學科背景下的特色,課程體系能夠在培養學生基礎、技術與能力,分層次、重個性,面向產業、市場和社會,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進一步深造的創新能力,使各高校GIS專業有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和符合本學校特色的知識體系結構。
參考文獻
[1]吳立新、史文中.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算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王金鑫、郭恒亮.3S高新技術學科的特點與教學方法探討——以鄭州大學GIS專業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0(6):10~19
[3]秦其明.中國高校GIS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問題的探討[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4]郭恒亮、赫曉慧.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學園,2012(21):16~17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