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取兩岸兩所典型高等院校,對比其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異同,意在揭示臺灣的小學教育專業設置對我們的啟示以及對我們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兩岸 小學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51-02
為了方便比較,筆者選取了兩岸兩所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為例,即重點比較常熟理工學院和臺中教育大學兩所學校的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課程,探討2011學年入學新生的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所存在的差異,力圖從中獲取對我國大陸小學教育專業發展有參考價值的思路和對策。
一 課程體系總體比較
從課程總體設置來看,兩所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都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三部分組成(見表1),其中常熟理工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和少量的專業教育課程集中在學生學習的前兩年,后兩年集中學習專業教育課程并參與教育實踐活動。臺中教育大學則將通識課程、教育基礎課程和必修課程集中在大學一、二、三年級,選修課程大量分布在大學二、三、四年級,而教育實踐課程每學期均有開設,即教學實踐活動與專業課程同步進行。
為了拓寬學生畢業后就業之渠道,同時也由于面臨少子化①的趨勢,自2006年起,臺中教育大學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教育事業專精課程和課程與教學專精課程,學生可按自己的需要自由選修兩種課程,畢業后可參加教師職業考試或參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二 通識課程方面的比較
通常而言,大學的通識教育是通過設置全校性、跨領域的課程實現對不同學科的有機整合,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從中探索自己真正的興趣,同時也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相較于我國大陸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或者通識教育來說,臺灣高校的通識教育發展得比較成熟。臺灣高校全面推動通識教育始于1984年,吸收了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經驗,已經從點滴蔚為潮流,成為當前臺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②
臺中教育大學的通識課程分為共同課程和通識課程兩部分,其中共同課程即全校學生共同學習的課程,它可分為共同必修課程和共同語文課程。共同必修課程即體育,主要是在大一、大二階段,共同語文通識課程包括國文和英文,集中在大一時期,通識選修課程則貫穿在大一至大三階段,包含數理科技、社會人文和藝術陶冶三大領域及“博雅講堂”(見表2)。
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教育大學在考慮通識課程的有效實施的過程中采用了將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相結合的方法,如設置“通識護照”這一項目,學生可以主動完成與課程相關的活動之認證,經任課教師評閱后,可納入該科學期成績評定。除了設置“通識護照”,其潛在課程還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服務學習、讀書會活動、生涯輔導講座和國際交流活動等多種形式。
我國大陸高校設置通識課程一般而言都大同小異,以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為例(見表3),大學英語比重較大,所占學分為12,且高校通識課程(公共課程)中通常包含較多思想政治類課程。
三 專業教育課程方面的比較
在專業教育課程方面,兩所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大體相同,主要分為: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教育事業課程),其中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樣為必修課程,而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專業課程則為選修課程,因此,就專業教育課程而言,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這部分課程多為必修課程,而臺中教育大學多設置選修課程,且在開設數量上,兩校存在較大差距,臺中教育大學的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科目較多,學生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兩所學校小學教育專業所開設的科目對比如表4所示。
相較而言,臺中教育大學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程類別豐富且分類更為細化,分為教育事業專精課程、課程與教學專精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包括領導理論實務、認知心理學等,課程學習內容不是純粹的教育理論,而是分析和探討具體的教育問題,注重實用性,如人際關系溝通、教材研發與制作等,由于臺灣高校有意識地培養全科型小學教師,因此課程設置包含國民小學國語、數學、英語、綜合活動等各科教材教法。
值得一提的是,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自由選修課程要求每位學生自由選修本系、外系及外校之專門課程、專長增能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共20學分。自由選修課程的開設在臺灣高校其實已成為普遍現象,目前有很多高校都設置全校性的自由選修課程,甚至聯絡相關學校共同完成自由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但自由選修課程在大陸高校中還沒有普遍的做法。
四 教育實踐課程方面的比較
在教育實踐課程方面,常熟理工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教育實踐活動分為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部分,其中教育見習穿插在大二、大三下學期,為期兩周,共4學分,而教育實習集中在大四上學期,為期三個月,共16學分;臺中教育大學小學教育專業并沒有安排大量教育實踐的時間和專門進行課程安排,而是在大二、大三、大四每一學期開設教育實習課程,課程內容包含理論與實踐活動,且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呈現階段性的過渡。總之,常熟理工學院的教育實習課程是安排在本科學習階段的末期,且設置的時間較為集中,持續時間長。臺中教育大學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開設正式課程的形式,要求每位學生自大二開始每年修習教育實習課程,集中的教育實踐則是在學生畢業之后獨立進行。
五 研究心得與建議
1.通識課程設置方面
我國大陸高校通識課程的設置從總體上來看并不完善,為加強和完善通識課程,在拓展學生學習領域的同時提升學校辦學的質量,筆者在此提出兩點建議:(1)設置潛在課程,大學高校的潛在課程多適用于通識課程領域,且實施過程較為簡單,學校可配合通識課程,定期開設通識講座或專題演講,也可借鑒臺中教育大學“通識護照”的做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興趣;(2)建構合理的通識課程架構,通識課程應包括人文、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學校可以此為架構設置多樣課程,同時也可根據已有師資開設特色課程吸引學生,積極建立有序、多樣的全校性通識課程體系。
2.適當增加專業選修課程種類
為了適應現代化社會,我國大陸高校在專業選修的課程設計上不僅要盡可能地滿足大學生廣泛的專業興趣愛好,配合現代基礎教育中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征開設特殊教育概論等課程,同時為了考慮學生多種就業機會,多角度地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學校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師范專業的建設盡最大可能的努力和提供支持,以期真正實現培養小學教師的專業化。
3.增加跨班級、跨年級和跨學校的全校性課程
我國大陸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通常是各學科獨立且封閉,增加跨學科領域的全校性課程即可打破這樣的狀態,本科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專業領域人才,同時要適應現代社會的融合與多樣性,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貫通且緊密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吸收新的觀點、知識和技能,也能加強自己的基礎性專業知識,同時,跨學科領域的全校性課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優化課程結構。
注 釋
①高月霞、王玲.少子女化現象與人力規劃[J].主計月刊,2007
②黃俊杰.邁向21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J].交通高教研究,2002(4):3~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