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開展勞技課的意義入手,分析了目前在勞技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就如何提高勞技教學的有效性提出建議。
【關鍵詞】勞技教學 有效性 教學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67-01
勞技課的知識結構跟其他學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勞技課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它主要是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動手中,這就需要學生通過觀察、研究、設計、制作以及豐富等來獲得操作體驗。勞技作為一門集各種能力為一身的學科,如何才能將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運用在整個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一 開展勞技課的意義
1.勞技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智商的發展
在學校,通過開展勞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手能力。在勞技實踐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另外,通過勞技課的學習還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經過實踐我發現,但凡是熱愛勞動的學生大都具有清晰的思維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動手中促進了學生思考和動手的結合。
2.勞技教學能夠促進德育教育的形成
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需要從小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美好品質,從而改變了一些獨生子女懶散、好吃懶做的不良習慣。經過實踐證明,接受過勞技實踐教學的學生更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和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
3.勞技教學能夠促進美育教育的實現
在勞技教學中,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將自身在書本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并通過獨立思考完成某些實驗操作,從而體會到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學生在進行實踐操作的時候,都會被要求作品的造型美和整體美,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了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 目前在勞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從目前學校的現狀來看,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學生來源的背景存在很多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勞技教師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保障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夠掌握課程知識,實現勞技課堂的有效性。
2.教學缺乏科學性、可操作性
部分勞技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活動時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教學內容安排上不合理,例如:在勞技課程中一些實踐教學的內容往往放在這一章節內容完成后再做,這就失去了開展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3.教學節奏松散
從勞技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松散的教學節奏時有存在,部分教師和學生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勞技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很多教師甚至片面地認為勞技課就是一門“耍耍課”。因此一些老師在課堂中存在課堂上浪費時間的現象,導致整個教學活動缺乏嚴謹性,一堂課結束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點很少。另外教學節奏松散還表現在一些教師對時間的運用和安排不合理,有的教師在講解新課的時候就占用了大量的時間,然而在教學重點、難點方面只是一語帶過。
三 提高勞技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勞技教師的專業水平
要想保證勞技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應該提高勞技教師的專業水平。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勞技教師自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新知識以及新技能來進一步充實自己;二是勞技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開展勞技教學的重要性,并樹立將該課程教好的決心。
2.在勞技實踐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開展勞技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創新,除了可以教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外,還可以留出很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獨自創作,自由發揮。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如意結進行裝飾,至于如何裝飾學生可以自由發揮。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的思維,一些學生給如意結設計成吊墜;一些學生還在如意結上貼上了小型圖畫等。
3.豐富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由于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一些勞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課堂中只是自身一味地講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因此要提高勞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師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不斷豐富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勞技教學的特點,充分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二是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情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是將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堂中。例如在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型學習、自主型學習以及開展趣味學習等方式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內容。
4.將勞技課和其他課程相結合
雖然說勞技課和其他課程存在很大的差別,但是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因此教師要積極尋找出勞技課程的滲透點,并逐步擴大滲透面,讓學生充分將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的目的。學生可以將生物知識運用到生物實踐中去,在鍛煉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強化其他學科知識的鞏固。
參考文獻
[1]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37~41
[2]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