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師生內在動力,形成課堂共振效應,從而提高學生素質,實現最佳的教學效益。
【關鍵詞】激發 內在動力 共振效應 效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78-02
“常常被這個世界感動著,也常常因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動著,就一定會感動他人,也一定會感動這個世界。”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能被自己的課堂、自己所教的學生感動,筆者相信,在這種情感的引振下,一定會激發師生的內在動力,形成師生情感共振,實現真正的有效教學。但是要達到此共振效應,并非易事,須創設多方條件、教師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引導學生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環境中,使學生的思想認識與教師的教學藝術達到同一頻率,從而在師生之間產生認識、思維、情感、活動等方面的共振。
一 愛學生、愛教學,是實現課堂教學共振效應的最大動力
學生學習要有動力,首先教師教學要有動力。愛學生、愛教學,有高度的事業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精神源泉,也是實現課堂教學共振效應實現的最大動力。有了這一動力,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情緒才是快樂的,夸美紐斯指出:“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就是說,它不會使教師感到煩惱,或使學生感到厭惡,它能使教師和學生都得到最大的快樂。”有了這一動力,教師在教學中良好的主導情緒,不僅僅是快樂的,而且還是飽滿和振奮的,甚至在必要情況下,帶有某種程度的激情和高漲的情緒表現。唯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緒也興奮起來,整個課堂氣氛也隨之充滿應有的生氣和活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說明了師生之間的“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的互愛關系和給學生帶來的學習動力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但正因為這份特殊的名單,左右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能力的評價,在平時教學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給予特殊關照。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被列入名單的學生,不僅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與老師的情感也隨之深厚起來。這體現了教學中需要重視的一種自然心理規律:愛的互動作用。
二 學理論、備學生,是實現課堂教學共振效應的重要前提
教師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人才觀;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執教能力、課堂組織、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現代教育理論、學生學習心理學等理論。通過學習這些理論,教師可深入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活動,設計課堂教學環節,為自己的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備學生,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既要把握學生的共性,又要發現學生的個性,這對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實現課堂教學的共振至關重要。例如:教學一年級文字應用題:小明昨天做了五道題,今天做了同樣多的題,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道題?一年級學生對于“同樣多”不甚理解,教學時可以設計為請五個同學來唱歌,同時請五個同學來伴舞,然后引導學生編出應用題:“老師請同學表演節目,五個同學唱歌,跳舞的同學與唱歌的同學同樣多,唱歌和跳舞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充滿情趣的環節設計使同學們順暢、清晰地掌握了解題思路。因此,只有備好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智發展水平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師、學生心理發生產生共鳴,達到教學的最大效益。
三 巧設問、激興趣,是實現課堂教學共振效應的良好策動力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問題,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索欲,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在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下,使學生的學逐步與教師的教相一致,從教與學的環節到教與學的心理活動,進而到教與學的情感體驗發生共振。
我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先通分、后加減的道理,可擬定如下設問:整數加減法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減?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為什么分子不能直接相加減?這樣的設問,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之中,一節課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下師生共同探討中完成的。
當然問題的設計、提出要講究方法,選擇恰當的時機。但是課堂教學僅靠問題還遠遠不夠,再好的問題,學生沒有興趣不去思考也起不到作用,更不會使教與學達到共振。教學關鍵是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才能主動地想方設法地去探索、去思考,學習才能有動力、有積極性,才能在課堂上與老師發生心理碰撞,才能引起共振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