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背景
這是一堂繪本教學課,本堂課的執教者是筆者本人,開課內容為《PEP6 Unit 4 Part A Read and Write》,開課地點設在潘橋鎮第一小學五(1)班教室。筆者自身在教學的道路上還是一個入門者,為求該堂課能讓學生有所學,讓新教師有所獲,筆者在開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反復地修改教學設計,對教學環節做適當取舍。筆者將教學設計做了修改,將本課所設計的繪本故事內容放在學生喜歡的QQ農場中來展開。一切準備就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二 案例呈現
本節課的任務是教學《PEP》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A部分的第三課時read and write。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能讓學生掌握四會句型“What are you doing?”及其回答“I am…”并熟練掌握現在進行時這一時態,且能進行拓展閱讀。上課前,為了消除學生和自己的緊張心理,我特意待在教室里,與學生們聊天、互動,以便讓大家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入學習交流的狀態。
1.課堂在有序有效中進行
伴隨著一聲鈴響和各位聽課教師的到位就座,這節匯報課在學生和各位老師期待的氛圍中開始了。通過課前的熱身,猜測同學正在做什么的問答游戲后,我轉身板書課題點題,一切都在有序有效中進行著。學生們消除了剛開始上課時有眾多老師在場的壓力感,漸漸進入學習的狀態。由于這是一堂閱讀書寫課,我設計了精讀、細讀的方式來讓學生能更切實有效地解讀文本。在場的老師也對學生們的有效參與和認真仔細投來了贊許的眼光。接下來請學生上臺書寫句子。我看到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這或許是剛剛的成功體驗激勵了他們,無論是在座的和上臺的學生都比平時課堂上更認真地書寫著。
2.課堂在尷尬之聲,聲聲入耳中進行
在評選完書寫新星和pair work后。我為學生們呈現了Nono和Gogo的繪本故事。
設計該環節的意圖是為了在學生們所喜聞樂見繪本故事里,鞏固“What are you doing?”這一句型。PPT一呈現,熟悉的背景,生動的動物,精彩的配音,將所有學生的眼球都吸引了過來。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學生們津津有味地欣賞著,談論著的卻是:“Wow!你快看,那只豬好肥,真可愛!”“哈,我們的農場里可沒有阿里巴巴這個農夫呀!”“快聽,快聽,那只豬的呼嚕聲真搞笑,我也會,我也會!”接下里的便是很多同學悄悄地在模仿豬的打呼嚕聲。聲音不大,落在我心里,卻如錘子般砸下。我所創設的這個故事情境可是要“翻身當家做主人”,徹底地喧賓奪主了。
3.課堂在看似的“熱鬧”中結束
就這樣,課堂在看似的熱鬧和學生高漲的激情中結束了。課后,還有些同學仍意猶未盡地在討論Gogo和Nono,并競相模仿著。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這個故事中。有學生過來激動地說,老師,要是我的農場里也有這么可愛的小pig可以養,那該多好呀。還有幾位平時不喜歡上臺表演的學生跑來問我,自己今天表現如何,是否能得到“good”貼紙了。
三 案例的探究
課后,各位聽課老師齊聚一堂,對本這節課各抒己見。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堂完整的課,需要課前得準備,需要上課者的積極參與,更離不開課后的評價與探究。
1.一位新教師在探討這堂“熱鬧”的課時提出了疑惑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有趣的事物同時,也決定了他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極易受外界影響。那么,到底要不要預設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繪本故事教學呢。要,學生們容易迷失,將注意力集中在吸引他們的環節上,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不要,卻也缺乏了課堂的靈動性。這位新教師的問題讓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聯系本堂課,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學生們又怎么能抵擋得住“繪本故事大餐”的誘惑呢。
2.筆者針對本節課做了份問卷調查
從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雖然喜歡這節課,卻只有36.1%的學生明確地表示自己在這節課上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只有30.7%的學生還記得文本內容,只有30.6%的學生能掌握本節課的書寫要求。94.1%的學生喜歡最后的繪本故事,但是35.8%的學生不知道自己這節課學習的效果如何。很顯然,學生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繪本故事中。創設的一切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是的,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能動的、有思想的個體,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跟隨教師的意愿展開。
四 案例所思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建議中提到,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一味地為了繪本故事而編創情境,為了營造氛圍而制造氛圍。這樣,錯誤地將學生引向看似精彩、熱鬧的情境中,以為一切都能如預設所展開,這就好比萬事俱備,刮來的卻不是東風,反而帶來了反效果。
這堂課雖已過去半年有余,而對于我來說,卻是一堂有所思、有所悟、有所獲的課,是一堂雖然“失敗”卻仍然“成功”的課。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