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教學改革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倡導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從而推動著一線教師開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嘗試著用新理念。本人結合幾年的教育教學實際,從“課程意識”、“生活意識”、“問題意識”等幾方面來探索新課改標準。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新課改 課程意識 生活意識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90-02
新一輪課程改革給教學改革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倡導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從而推動著一線教師開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嘗試著用新理念、新方法來指導教學,然而,好課的標準是什么?課堂教學究竟應追求什么?這是每個老師思考的問題。
一 課程意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第一,分清什么是課程意識,什么是教學意識,課程意識是“教什么”的意識,而教學意識是“怎么教”的意識。對“教什么”理解決定了“怎么教”內容,這是新課程在把握駕馭教材方面對老師的要求。
第二,傳統的教材觀認為教材就是教學內容的全部,教材是“圣經”,是不容更改的,老師教死書、死教書,忽視學生的生活,忽視變化發展的實際,這樣的教學活動很難激活學生思維,很難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課程內容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課程目標可根據實際加以調整。所以,高中政治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要逐步確立起課程資源意識,改變只把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傾向,使標準和教材成為支持教學的課程資源,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要積極主動地從教教材向用教材發展:一方面,要確認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而且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課程的實施,都需要利用和開發大量的課程資源。
第三,事實上,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和創造。高中政治課教學必需充分利用時事材料,優化教材內容,針對某些教材內容滯后于時事,或者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的狀況。教師要充分挖掘最新時事材料,優化教材內容,使教材原理與實際生活融為一體,給政治課注入新鮮與活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如在復習經濟生活“多變的價格”時,其中有個考點是影響價格的因素,這個考點非常重要。在復習過程中,我向學生展示了兩段新聞材料:(1)一方面,全球奶粉及原料供應的70%來自新西蘭和澳大利亞,而目前兩國已連續3年遭受大旱,牧草生長不良導致牛奶出口量銳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老百姓偏愛“金豬寶寶”、“奧運寶寶”,使那一時間國內奶粉需求量大增。(2)美贊臣代理商則認為,奶粉漲價主要與牛奶的原材料價格上調有關,而由于人員工資、飼料價格、包裝材料等成本均有所上漲,這對企業造成一定的生產壓力,因此漲價在所難免。讓學生對兩段材料思考,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去探究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就會生動很多,真實很多。
此外,在進行高三政治一輪復習時,在復習到“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通過展示背景材料: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教訓很慘痛,當此事發生后引發的危機及政府對事件的處理等具體做法,來歸納出政府的性質、職能、原則、宗旨等知識點。這樣聯系時事的材料,能使教材原理與實際生活融為一體,讓書本知識鮮活起來,這樣的政治課也更富有時代氣息。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要樹立新課程意識,變“教教材”為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利用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二 生活意識:倡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當用這一新課程理念重新審視傳統的思想政治課,不難發現,傳統的政治課課堂過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強調道德觀念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情感需要,疏忽了學生所處的現實生活,這種重知識輕生活、重認知輕情感等教學傾向,顯然不是理想的政治課堂。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倡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
還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對課程生活化理解有偏差,往往只注重課程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視其內涵,出現走樣、變形和失真,因而其“生活化”雖有美麗外衣,卻難以產生好的效果。那么怎么樣才能克服這些偏差?
1.感知生活,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前提
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事例出發,或以耳聞目睹身邊發生的事件導入,或以社會熱點話題鋪墊,或以具有轟動效應的新聞烘托,引領學生領悟生活,進入社會,感受現實,導入新課,引發思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身受感染,激發心靈震撼。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用多媒體展示2008年新春的雪災、汶川地震、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奧運會、60周年國慶等素材。這些時事材料直接來源于生活,可以作為思想政治課鮮活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去思考、去認識,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2.體驗生活,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而通過體驗教學、體驗生活,使學生親身感受某一事件并獲得相應的認識情感,可以有助于學生成長。如在講經濟生活常用的信用工具——支票和信用卡時,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哪怕學生學得再好,也頂多把書本知識完全背出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真實的支票、信用卡時,他仍然不會用,更別說使用信用卡的相關注意事項。而生活化的課堂應嘗試著把支票、信用卡帶進課堂,讓學生親眼目睹一下,教他們填一下,讓他們親自體驗一下,有條件的還可以帶部分學生去銀行存、取現金。
3.回歸生活,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歸宿
羅素認為:教育要使兒童過可能的美好生活。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解釋生活,而在于改變生活、發展生活、享用生活。在課堂上為學理論而學理論不是目的,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應用于生活,用理論觀點的回歸去指導生活,發展生活,意義更大。如學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不僅要學生學會正確的消費觀,還要對學生的生活產生指導作用。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一天的消費情況,把它們制成DV,播放給學生觀看,然后就某些片段與學生討論,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消費習慣,幫助學生發展生活、享用生活。從政治新教材4個必修模塊和6個選修模塊看,涉及領域之多,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如價值規律、勞動者維權、消費者維權、投資理財、依法納稅、政治參與等構成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都可以有意無意地服務于今后的生活,習得生活常識、增進生活技能、改進生活方式、提高幸福指數。
新課程改革要關注現實、關注人生,并與鮮活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賦予課堂教學靈氣和生動。“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而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變化發展的,為思想政治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
三 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問,培養學生的質疑創新精神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操作。
1.加強基本知識訓練,提高學生知識水平
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生問題意識產生的基礎和必要前提,缺少相應的知識,問題意識必然貧乏。如在學習“依法納稅”這一課時,學生提出一些典型的問題:如辛苦掙來的錢憑啥交給國家?做生意虧了,還要不要交稅?我們是消費者,納稅與我們無關?這些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必然建立在學生對“稅收”這一基本知識點及基礎知識的簡單掌握后才能提出,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閱讀教材、看課外讀物、尋求教師幫助等途徑來解決問題,這樣必然使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更有效果。
2.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盡可能創造條件
現在學生往往有這樣一種錯誤心理,不主動提問題,因為害怕提出問題后老師會責怪自己上課沒認真聽講,害怕同學笑話自己那么簡單的問題還要問。因此,教師不僅要教得輕松自如,還要給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真正教育的成功不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可問,而是把沒問題的學生教得有問題可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思考,然后提出各種問題和設想。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要綜合運用各種提問的方法,并注意提問的技巧
教師的提問不僅幫助學生學習,思考知識,更在于啟發學生思維,來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如在提問時,可采用直問,什么是匯率?可以采用間接提問,如2008年美元匯率與2007年相比有什么變化?可以采用反問,2008年美元匯率下跌,對中國經濟有什么影響?總之,要用老師的提問來激發學生思考更多的問題。
成功的教學應當激發學生問題意識,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如果通過教學把學生變得無疑可問,或者有問題不敢提,這是教育的最大悲哀。愛因斯坦說過,提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敢于懷疑、勇于質疑是創新思維的起點,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聽懂了,不能以學生沒有疑問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再通過老師的引導帶著新問題走出教室。
政治課教學的前提是研究學生。“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能提出的問題,往往只有學生自己清楚,也肯定符合學生生活的實際。”教師不能包辦,教師的任務不是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來讓學生解答,而是通過教學來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可能在剛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機械的、膚淺的,更有甚者是不善于提問,但只要教師有耐心,教學方法得當,相信學生是可以提出好問題的,教師應把培養學生質疑精神作為重點來抓。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改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去探索、去實踐。如果說“課程意識”解決的“是什么”問題;那么“問題意識”解決的“為什么”問題;而“生活化”就是“怎么樣”的問題。這三者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