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閱讀教學的現狀,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七年級的一堂閱讀課教學為例,闡述了如何優化閱讀教學中的各環節,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現狀 活動設計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93-02
一 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由于受到多年傳統語言教學觀念的束縛,閱讀教學過分重視語法與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過分強調教師和課本知識的權威性,忽視對學生主體性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讀前鋪墊不充分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把閱讀教學活動當作閱讀理解課,讀前缺乏引導或引導不充分,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挫折感,與新課標提出的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的理念相違背。
2.讀中任務無層次
許多教師無視學生的聽力心理特點,無視學生的差異性,在讀中環節任務設計隨意,缺乏由整體到細節、由表層信息到推理判斷的梯度性。
3.閱讀策略缺乏指導
在閱讀過程中,有的教師注重語言知識的講解,而很少或沒有對學生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與滲透。
4.讀后任務欠挖掘
讀后環節屬于語言的輸出環節。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深入挖掘閱讀材料的內在意義,讓學生明白語言材料背后所蘊含的思想。
二 優化閱讀教學設計,提高閱讀課堂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的設計要依據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充分體現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語言水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心理和認知水平,充分把握好任務的難易程度,遵從循環拓展原則,在各個教學環節和任務的引導下,層層深入拓展。
1.Pre-reading(讀前活動的設計)
激活已有圖式,開啟思維之門,科學導入文本。圖式是儲存在人記憶中的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網絡,是一個人不斷積累起來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構。閱讀過程就是頭腦中的圖式與閱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將文本中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在一起,在大腦存儲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說明文本信息的圖式。鑒于此,在閱讀之初導入主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文章插圖、標題或關鍵詞等活動,設法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圖式,幫助他們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即將閱讀的文本聯系在一起,在使其產生閱讀愿望的同時,打開他們的思維之門。
讀前活動不僅要簡單明了,而且要緊扣主題,有利于自然導入課文。如在教學七年級(上)Unit 4 Section B的閱讀課文前,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前一課中的Tom房間的圖片(房
間很凌亂),“Look,this is Tom’s room,what’s in Tom’s room?”學生通過回答他們所見的物品復習了學習過的名詞如bed,model plane,hat等,再出示另一張房間圖片(房間很整潔),“This is Tom’s sister Sally’s room.”并詢問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如:“Where’s Sally’s computer? Where’s her bag? Where are the baseballs? Where are the books?”通過學生對物品位置的描述復習了句型“It’s on/in/under the…和They’re on/in/under the…”教師板書句型并強調單復數的不同。這些詞匯和句型既是學生已學過的,也是新課中的主要句型,因此極有重現的必要。接下來教師把兩張圖片放在一起,“Is Tom’s room tidy? Is Sally’s room tidy?”呈現了關鍵新詞tidy,再通過詢問學生:Is our classroom tidy? Is your desk tidy? Are you tidy? 學習了生詞tidy,若學生說教室、自己課桌不整潔時,提醒學生把教室、課桌整理一下,告訴他們任何時候應保持干凈,也對學生起到了一個思想教育的作用。之后展示文本插圖,“Look at the two girls,they’re sisters,their names are Kate and Gina. Are they tidy?”從而降低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難度,使學生做好學習新內容的準備,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2.While-reading(讀中活動的設計)
呈現閱讀梯度,開發思維深度,促成生本互動是整個閱讀過程的重點,教師應優化各種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讀中活動的設計在內容上應由表及里,抓住本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由單一到發散,拓寬學生思維。因此,閱讀教學中要經過以下四個層次:(1)略讀理解大意。教師引領學生快速閱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明確文章的主題思想。(2)精讀抓細節、猜詞義等。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語篇進行理解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解決語言知識方面的問題。(3)研讀即反復思考閱讀,力求從所讀內容中受到啟發,活躍思想,創造性地對待材料所提供的知識和結論。教師指導學生運用他們已學的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和判斷分析,幫助學生準確理解人物性格、事實原因、作者觀點和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這四個層次體現了閱讀從“整體理解——局部理解——整體理解”的過程。
以七年級(上)Unit 4 Section B為例,談談如何在閱讀過程中設置有效的活動,推動學生對文本認知的發展。
第一,快速略讀全文,了解文本中心和整體結構。Read quickly and answer: Is Kate tidy? Is Gina tidy? How do you know? 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e passage? 告訴學生主題句往往在篇章的開頭。然后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分層,(Part 1:the topic sentence. Part 2:the rest of the passage.)引導學生:Part 2是細節信息(detail information),用來支撐說明topic sentence.并對Part 2進行分層:Which details are about“I’m tidy?”Which details are about“but Gina isn’t?”為下面的尋讀作好鋪墊。
第二,尋讀Part 2,閱讀填寫表格,填寫前讓學生判斷在Part 2的哪個層次分別能找到Kate和Gina的信息。并根據上下文猜測everywhere和always的詞義等。
通過尋讀完成表格,幫助學生將文本的文字轉化成直觀的信息,便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記憶和收藏,為復述提供了完整的框架結構,通過把表格中所呈現的內容進行句子形式的復述,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自然地操練了目標語言。
第三,通讀全文,提出深層性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wo sisters? 鼓勵學生能針對Kate和Gina的行為習慣發表一些簡單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每一次不同目的的閱讀中,教師為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與任務,推動理解向縱深發展及進一步獲取新語言知識,沒有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這些活動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技能目標,任務設置呈現出不同的梯度,對文本的解讀由淺層理解向深層理解推進,對文章的結構分析也由整體到局部再回到整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此可見,在閱讀中,有效問題和任務的設置,不僅強化了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還為知識的鞏固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After-reading(讀后活動的設計)
基于文本內容,適度延伸拓展,提升思維能力讀后活動的目的在于語言的輸出和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新知識,運用這些新知識而采取一些拓展延伸的教學活動,從而使這些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1)鞏固運用閱讀材料中的新詞匯和語言結構。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景,通過缺詞填空、采訪等對話活動,幫學生進一步運用新學知識。(2)圍繞主題內容,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在讀后任務設計時,將作者使用的表述框架和目標語言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進行敘述、說明或議論等形式輸出。(3)挖掘文化意識,情感適時滲透,實現閱讀的情感目標。在讀后的活動設計中,教師要將語言的學習應用和文化意識的滲透及健全人格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針對七(上)unit4 Section B的閱讀文本,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利用表格進行復述,然后問學生“Who should you learn from,Kate or Gina? Why?”“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room?”當然,教師在要求學生談論自己房間之前應提供一些支架,如“Is your room tidy? Where is your schoolbag? Where are your books? Do you have a clock? Where’s your clock?…”
三 結束語
教師不但要鉆研教材,還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優化各個閱讀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并體驗成功的快樂,將閱讀最終成功地轉換成綜合運用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周智忠.如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踐行新課標理念——以一節聽說課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