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生動地說明了“思”與“學”的辯證關系。從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學生不僅要懂得字面的意思,還要從字的背后找到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及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特點,即所謂學貴有悟。領悟是一種思維的升華,是思維的高境界。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悟性,培養悟性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意蘊的把握和知識的運用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感悟 超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095-02
《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尊重閱讀體驗,珍視閱讀感悟,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實現閱讀的超越呢?本文擬就以下幾方面和同仁共同探討。
一 妙設情景,自主閱讀,啟迪悟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內驅力。妙設問題情境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引導。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的特點,采用提示、質疑、圖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中,啟發學生領悟、品味,悟出深刻的哲理,悟出豐富的意蘊,悟出深沉的情感,悟出鮮明的形象,悟出語言的妙用。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中“河曲智叟亡以應”一句,可設計如下問題:“亡以應”是什么意思?(啞口無言);為什么智叟會“啞口無言”?(是因為理屈詞窮)。“理屈詞窮”之意不是課文直接告訴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動腦筋、對智叟在文章前后的表現加于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結論。運用這種從字面教到字的背后去“力透字背”的教法,學生能獲得較深刻的認識。又如《背影》,對兒子來說,父親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過了,而浦口車站送行,父親的背影竟使兒子感動得流淚,教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文中一連串動作描寫的詞語在表達上的作用,使學生體會買橘子的“背影”凝聚著多么真摯深沉的父愛,選擇“背影”來表達情感,其中蘊藏著多么精巧的構思。
閱讀的初級階段是積累性閱讀。它通常指“以積累感性語言材料和自然、社會知識為基本目標的語文閱讀。這是形成以語感為中心的較高語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礎。人們最初階段的閱讀,首先應是積累性閱讀”。閱讀和寫作一樣,都是學生作為“主體”的活動,閱讀教學只因為添加了教師、學友、課堂、課時等特殊因素,從而變得有些復雜,但“主體”活動的本質不應改變。忽視、輕視主體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這種主體性,都違背了閱讀教學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閱讀,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性的“空白”處進行創造地思考和探索,不讓現成的結論套住學生的思想,扼殺自主的思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傀儡。以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為例,教學時,教師不是直接給學生講授這篇文章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把教參上的說法強加給學生,而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于勒出現前后菲利普夫婦對他的態度如何?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分析人物形象,從而認識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一來,學生興趣盎然,激情倍增。
二 深入理解,比較分析,促進感悟
如果說上階段的閱讀訓練重點主要建立在學生自讀上,那么這一階段的閱讀訓練重點則是建立在醞釀、探究上,醞釀、探究是建立在研讀的基礎之上,因而教師的指導也要把學生的閱讀從“粗”讀拉回到“細”讀。如教學《孔乙己》一文中“便排出九文大錢”一句時,引導學生思考“排”能否換成“拿”、“付”?學生吟讀體味,并進行動作體驗,揣摩領悟:“排出九文大錢”即用手一枚一枚數著排放下來,孔乙己用這慢吞吞的動作,既掩飾了內心的不安,同時也表現他對這幾個錢的珍視,認真地點清數目。另外,孔乙己身材高大,這里排出九文大錢,還表現出他把錢一個一個地往柜上排放的姿態,和付現錢從不拖欠的品格。這個細節描寫,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增加了故事情節的生動性,而用“拿”、“付”都沒有這些效果。通過比較,學生悟出了文本語言的精煉、含蓄,關鍵詞語所包含的豐富的意味。這是語境比較,也可以是片段的比較,還可以是篇章的比較。通過比較,悟出妙處,悟出道理,悟出規律。
局部閱讀的深入,必須時時反饋到整體,以免閱讀醞釀游離于文本的整體之外,造成誤讀。
理解性閱讀,要善于透過文字看到字里行間的潛臺詞,領會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紅樓夢》第一回中曹雪芹就感慨:“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寶黛的愛情故事,只是“假雨村言”的表面文章,作者借此演繹的封建末世悲劇,內蘊極其復雜,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像《紅樓夢》這類內蘊深厚的作品,當讀者年齡增長、閱歷豐富之時,才能有更深切的體會,或有相應的閱讀積累之時,才能理解作者的苦心。這就說明,理解性閱讀不僅需要具備語文知識,而且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然、社會知識。積累性閱讀的基礎打得越扎實寬厚,理解性閱讀水平也就越高。
三 感悟整體,深層把握,超越文本
感悟是一種閱讀的超越,是讀者主體意識的擴張。讀者從文本中獲得的不僅是對傳統意義(他人的確認意義)或作者意圖的解讀,還是對文本的辨析、評判或是對文本潛在意義的不斷發掘。辨析、評判或發掘能力的培養是閱讀的超越。
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領悟作品含蓄微妙、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
藝術作品的美,往往表現為作品內在的意蘊。意蘊是藝術作品的“內在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歌德)”;“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黑格爾)。所以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是說老翁垂釣;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不是談天氣。閱讀教學中要尋求的境界就是挖掘那種讓人喜之不已、愛之不盡的情趣,那種讓人思之無窮、味之無極的情味,那種含蓄微妙、明朗清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那種旺盛精神,那種余韻裊裊、思緒悠長的情緒,那種讓生命歡騰的力量,讓思想馳騁的氛圍。
以《第二次冒險》一文為例。文章最后一句說:“德國沖鋒隊員再沒有來到這戶農家搜索。”如何理解“再沒有來到”?因為在德國兵看來,很難想象一個剛剛死了心愛的丈夫、身邊還有三個幼小的孩子的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會再次把自己以及三個孩子往死里送。再從文本的深層結構中去把握,“再沒有來到”,既說明了德國兵的渺小,也反襯了法國婦女的高大形象。閱讀過程中還可以發現以下一連串問題:美國傘兵與農婦一家同樣面臨著生與死的抉擇,美國傘兵為了逃生,第一次冒險闖進農婦住宅求助保護。如果說第一次帶有偶然性,那么讀者就不能饒恕他的第二次冒險,那他為什么還要第二次冒險呢?為何不以個體的生命“換”取一家子的生存?就法國農婦而言,剛剛死了丈夫,為何還要第二次冒險,選擇自己以及她的三個幼小可愛的孩子的死亡?農婦的冒險選擇,學生可作出這樣的評價:熱愛祖國、熱愛和平勝過熱愛自己以及一家人的生命這是一種高尚的美的精神,是學生閱讀以后在感覺中能獲得的一種體悟,抑或精神上的感受,是一種崇高偉大的美的熏陶。但這還不全是閱讀的超越,閱讀的超越是要求學生發揮主體的閱讀能動性,把自己的命運置入文本,反觀自我、讀出新意,為“我”所用。超越的本質在于創造,這是一種批評,是一種文學批評。對于美國傘兵和農婦的選擇,學生可以種種理由來闡釋他們選擇的合理性,如果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命運置入到文本人物的命運之中來選擇,就會有生與死的抉擇的困惑,其效果是會在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彼此間激發出解決問題的靈感,迅速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在閱讀超越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相信學生的閱讀潛能,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建立一種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滿腔的熱情去熱愛每一個學生,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營造一種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主題閱讀意識。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