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浸潤在經典的文化氛圍中。本文探討了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在中學語文中滲透國學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中學語文 國學教學 對策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103-01
近年來,國學文化的復興對于中學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進一步重視國學經典的教學對于復興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讓中學生從世界觀開蒙階段就注重對其內在品質和修養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素質、促進終身發展也大有裨益。語文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具有傳承國學文化無可比擬的優勢。在社會文化逐漸被“快餐文化”取代的今天,語文教學要負責任地承擔起復興國學經典文化的責任,讓學生能夠跨越千年的時光與我國古代的先賢對話。教育部最新頒發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增加了對于文言文教學的任務量,這也標志著國家開始重視中學階段國學教學的質量。目前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國學篇章都是很經典的,但由于文言文用詞晦澀,與現代漢語差距較大,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將國學視為“最難啃的骨頭”之一,如何提高國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一直是擺在中學語文教學面前的難題。
一 當前中學語文教學國學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首先,中學語文教學的進度安排決定了能夠留給國學教育的空間很少。名義上,教學進度的安排取決于教師,但是教師一方面受到教學大綱進度的規定,另一方面承受著升學的壓力,不能將太多的時間用于國學教育。教學進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很多有益的思考與停頓,導致即使教師在百忙中給學生欣賞一篇國學文章,也因為時間的關系而不能深刻地感悟其中的精髓。其次,中學語文教學教師隊伍中能夠對國學經典嫻熟的教師不多,對于國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也相對不足,國學教育只是簡單地圍繞著“背誦—大意—默寫”的程序來,對于其中人文精神的領悟則有所欠缺。最后,中學語文教學缺乏國學教育的動力,很多教師僅僅滿足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很少擴展書本外的內容,在他們心中,學習成績才是衡量教學成果的標志,至于學生的國學修養甚至上升到對于學生整體人格塑造的高度時,有很多教師采取的是置身事外的態度。
二 國學教育的思路
1.鼓勵學生日日誦讀國學經典
語文教師可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要求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例如《弟子規》《全唐詩》《三字經》等,讓學生每天浸潤在國學經典的氛圍中,持之以恒地與經典接觸,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也可以每天讓不同的學生上臺領讀等多種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另外可以以班級的形式集資買一些經典的國學書籍,讓學生之間交換閱讀,也可以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集體閱讀,并要求學生做閱讀筆記,讓學生依照國學經典中提倡的人格修養和行為習慣對照自身,“每日三省吾身”,從經典中不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學階段努力修煉自身的人格品質,提高自身修養。
2.有效連接國學與書本
雖然目前中學語文中關于國學的內容偏少,但是教師可以利用課外連接的方式補充國學內容,在與課本知識有效銜接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國學修養。例如在學習孟子的《魚我所欲也》這篇課文時,可以要求學生同時閱讀孟子其他的經典名篇,教師對孟子的思想進行一個系統的概述,讓學生對于孟子的德行和思想有基本的認識,提高他們在課后閱讀孟子其他文章的興趣。在學習古詩時,教師也可不局限于課本選擇的內容,適當加入該作者其他的名篇或者同類型的名篇,讓學生對照學習。例如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時,可以介紹李商隱在情詩方面的造詣及其與同期詩人作品的比較??傊?,語文教學絕不能是孤立的教學,也不應該是生硬的背誦的教學,而是要讓學生在歷史、文學、文化等方面都有完整認識的教學。
3.利用現代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興趣
學生們對于國學的“望而生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章生澀隱晦,不像白話文理解起來那么容易,越害怕就越遠離,這不僅不利于學生國學造詣的提高,甚至對中學語文學習本身都是有害的。因此,教師要首先幫助學生克服怕苦畏難的情緒,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視頻、音頻等手段刺激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利用課余時間觀看電影《趙氏孤兒》的片段,了解古代的忠臣良將犧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貴品質,再讓學生學習《史記》中的其他片段,當學生們心中已經種下了敬佩的種子,再帶著這種情緒去學習這樣進入角色會更快。
經典永遠不會過時,且在歲月的磨礪中會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并且指引我們人生的正確方向。中學語文要將原本“灌輸課本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思維轉變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著想,復興國學經典”,需要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付出努力,中學國學教學要走出“灰色空間”重新煥發出激情與活力,還需要不斷改革創新、開拓進取。
參考文獻
[1]張文玲.滲透傳統文化 完善語文教學[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11)
[2]張笛.傳統文化與當代語文教學的整合關系[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09(12)
[3]蔡艷紅.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及其開發利用[D].遼寧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