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日益被廣大教育學者所重視,但大多研究停留在實踐層面,本文從小學生心理發展、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小學語文學科課程發展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等七個方面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理論研究的重要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滲透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110-01
德育是當今社會教育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話題。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務和歸宿。小學教學與德育工作的最終目標都歸結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一 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內在要求
語文學科作為漢語的承載者,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豐富的人文內涵承擔著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責任。例如: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道德信念才剛開始形成,道德判斷逐漸由他律階段過渡到自律階段,這時的任課教師必須重視孩子心理的發展。語文教師更要注意,單純地灌輸大道理,已經不能被學生的認知結構同化,那么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顯得尤為重要。
二 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需求
目前,國際間的競爭實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教育則作為綜合國力的基礎競爭點,德育更是教育的起點,那么國際間的競爭就體現在對本國德育的重視上。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僅面臨著新的機遇,也正迎接著嚴峻的考驗。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不斷地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
三 小學語文學科課程發展的需要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應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語文必須具有影響和滲透德育的作用,這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不僅具有傳承語言文化的作用,也對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有利于開展德育研究。
四 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需要
新課改后提出語文課堂的高效性,學生在課堂中是否有效發展是衡量教育教學有效的標準。而學生有效發展則是以教師打造的有效課堂為基礎,教師打造的有效課堂的核心是以高效教學為載體。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離不開德育。德育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語文學習習慣、促進對語文知識內容的理解。
五 德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德育是人類思想的工程師,靈魂的塑造者。學校工作中,培養學生做人比做學問更為重要。學校教育要堅持“以德立校,育人為本”,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精神。德育不僅集中體現在思想政治課中,更應貫穿于整個學科體系,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學中。
六 未成年人生活化德育實施的需要
生活化德育是指學校德育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存在、現實活動出發,采取感性的、活動的、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情景活動中去經歷、去感悟、去建構自己的價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生命質量。
當前的德育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德育的價值取向,輕個人的發展功能;德育目標和內容則有些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德育的途徑偏理性說教和灌輸等。在這樣的德育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情感被壓抑和忽視。要改變這一現狀,學生的品德教育就需要學校對未成年人實施生活化德育。因此,回歸世界、回歸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已經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
七 偏重實踐研究現狀的要求
目前,對此領域的更多研究是停留在實踐研究的層面,是指根據教育學、語言學對語文教學和德育實施的可行性探究,并未形成一系列的關于語文教育教學與德育培養的內在聯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理論認識。這主要是由于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德育培養的時間不長,以及需要較高的理論為支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亟待系統的德育滲透理論指導,來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未成年人德育實施的實效性;改變偏重實踐而忽視理論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1]何莊.德育生活化理念概說[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2):122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