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決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是能否有效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
那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呢?預設教學,指的是授課教師在課前對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學情等教學各部分進行預先的設計;那課堂生成是什么樣呢?課堂生成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思考過程,思考即為解決問題進行的積極的思維活動,在課堂的生成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的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解決,解決問題的過程包括:使學生對問題進行理解、感悟、主動思考解決等。
通過對兩者含義的追溯和理解,可以很明了地知道,預設和生成是相依共長的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正確地把握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可以保證課堂教學不但有預設的成功,也有動態生成的精彩。通過預設和生成本質的探求,筆者簡單地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精心預設為動態的生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精心預設,表現為教師在課堂教學前認真解讀課程的標準設定,以此為標準,作為教學的依據,同時理解教材研究教材深度掌握教材,根據本班的學情來設計教學流程,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
1.選擇合適的、學生熟悉的素材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根據實際的授課內容,結合教材編排的意圖,可以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喜歡的內容或事物作為學習素材。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實際需要,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教學中,“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的數量關系式時,可以預設這樣的問題:“老師想了解一下,昨天的數學課,‘三分鐘快速練’時,你在規定的時間做了多少道題?”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做過的題目編寫這一類的數學題,拿出來和其他同學交流,并相互說明自己編寫題目過程中是怎么思考和計算的。由于這個題目是學生自己根據學到的知識親自編寫構建的,在構建編寫的過程中不僅對數量關系有一個透徹明確的分析和理解,對解題思路和方法掌握的準確到位,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將教材的呈現方式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
為了體現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師在預設教學情境時,必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具體情況,利用學生常見的事物,可以合理整合教學內容,以最適合學生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比如,在教學“年、月、日”這課時,對于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年、月、日的知識絕不是一張白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凡是書本上有的和本節課要學習的都作為新知學習”的觀念,而是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已經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識,自己觀察年歷卡學習,這樣既找準了教學的切入點,又調動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實際的積極性。
二 動態生成是課堂教學的理想追求
動態生成,是在預設的情境中通過師生相互配合生成的全新的教學資源,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作為切入點,及時調整,合理改進預設的方案,以學生的學習思路展開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的更好效果。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解放了教材也解放了師生,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各種潛能,使課堂的教學更精彩,更有效率。
1.活躍學習氛圍,營造和諧積極的教學課堂
數學學習應該是結合實際問題的、積極主動、活潑生動、散發思維的動態過程。教師在努力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中,必須為學生創設平等、寬容、和諧的學習環境,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這一過程,引導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使其在愉悅的環境中無所顧忌地充分發表其各種觀點和見解,進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師要合理的自我定位,改變原來高高在上的灌輸者,而是以合作者的姿態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也就是由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在學生討論問題各持己見的時候,教師可以以商量的口氣、和藹的態度,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同時又積極營造了以人為本、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因為能和老師一起討論問題而高興。也就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情感體驗的程度。其次,教師要真正地投入,用真實的情感感染學生。也就是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用飽滿的熱情、和藹的態度讓每一位學生都愿意親近老師,使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激勵、信任,從而對數學的學習更加熱情,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和強大的動力,為課堂生成創造更加合適的情境。
2.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展現自我
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就實現了開放式的教學。以“年月日”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如何突破“怎樣判斷每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的這個難點上,我預設了這樣幾個環節,層層設卡,激發起學生一次次探索的欲望:首先通過查表格的方法讓孩子說說1999~2011的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學生都很順利地說出,接著讓學生說說2013年和2014年分別是平年還是閏年,學生也很快說出,教師反問“表格上沒有2013年和2014年的天數,你是怎么知道的”?幾個學生說出“每過三年一閏”的規律,大部分學生恍然大悟。
總之課堂教學中需要預設,但絕不能僅僅依靠預設,教師要隨時對一些新“生成”的教學資源,能夠及時把握,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使教學活動收到更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