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勞動組織形式急劇變化,社會生產領域需要諸多寬專多能的復合型中職人才。中職語文課程設置應該與專業有機結合,考慮未來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那么,如何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有機結合呢?筆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 專業 結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176-01
一 前言
一直以來,中職生對語文學習都不夠重視,這已經成為讓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頭疼的大事。不少人都迫切希望中職語文教學能夠優化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在提高中職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將中職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隨著中等職業院校的各項改革不斷深入,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問題也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誠然,“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是中職院校課程改革的目標,將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有機結合,是大勢所趨。然而從目前來看,不少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兩個誤區:(1)服務傾向,認為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為某一專業教學服務;(2)貼近現象,即認為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貼近某一專業教學。其實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對的,會使得中職語文教學失去其獨立性,成為中職生專業學習的“附屬品”,這極不利于中職語文學科功能的充分發揮。重新探索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是廣大中職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二 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勞動組織形式急劇變化,原有的學科與行業之間的界限在不斷地被打破,由此產生了諸多復合型和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智能崗位。從目前來看,社會生產領域需要諸多寬專而多能的復合型中職人才。所以,作為中職院校的基礎課程,中職語文課程設置應該與專業有機結合,考慮未來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那么,如何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與專業有機結合呢?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1.變語文教材為“學”材
首先,中職語文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變課本的執行者為教學方案開發者,變教課本者為使用課本者。也就是說,要將語文教材變為學材,通過創設愉悅、寬松、民主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對他們進行語文知識的訓練,以此幫助學生獲得學習自信心,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其次,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專業知識,使語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專業需求,比如在應用文單元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寫求職信、自薦信等,滿足學生日后求職的需要。中職語文教師面對教材時,必須考慮應該將哪些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融合,如何利用語文學習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等,只有將“教材”變為“學材”,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材的真正效能。
2.開展與專業特點相融合的語文教學方式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中職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主體性,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知識融合起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比如針對美術專業的學生,他們的繪畫水平和繪畫技巧比起其他專業的學生要高很多,所以我在教授《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時,根據他們的特長,鼓勵他們拿起自己的畫筆,根據“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畫出鄒忌大致的容貌,然后再根據“妻美我”、“妾美我”、“客美我”等幾個片段畫出幾幅相應的圖畫。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不再抵觸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學習興趣驟然提升,在他們的畫筆下,久遠的歷史人物也變得栩栩如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3.實施模塊式課程結構
模塊式課程結構即指根據不同類別的專業,設置不同的語文知識,組合適于專業知識發展的新的語文知識模塊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設置這樣的課程結構,可以確保不同水平、不同專業的學生在語文能力方面都有切切實實的提高,同時也對專業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方面,中職院校可以通過調整教學大綱,設置文科類和理工科類兩大類專業的語文專業知識模塊,使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語文學習有一定的針對性。另一方面,根據具體的文科專業和理工科專業,進一步設置相應的語文知識模塊,比如旅游類專業多增強“聽說讀寫”方面的語文知識訓練,商務類專業多注重口語交際方面的語文能力訓練,對癥下藥,促使中職語文教學收到最大化的教學效果。
三 結束語
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在鞏固中職生語文能力的同時也兼顧他們專業技能的培養,只有這樣,中職院校才能給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空間,為他們日后走上社會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相文、韓雪屏、王松泉編著.語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