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卷云天,舒雨飄飄。撐一把雨傘,沿著花香小徑,走走停停。煙鎖霧迷的西溪,宛若一幅卷在書柜里的水墨長卷,待我來時,遼闊地攤開,一覽無遺。
閱盡滄桑的天下鹽倉,千古流傳的神話傳奇,宦海沉浮的宋三鹽官,儒雅孤高的禪修文化……歷史在這里封存,時間在這里定格。
咸與淡,文與野,凡與圣,塵世之吾愛,入世之仁愛,出世之大愛……人文與自然在這里彼此融合,歷經千年文化傳承,歲月沉淀,古鎮西溪有了厚重的底蘊,有了飄逸靈動的氣息和感召力。
來西溪古鎮,看這里老了的時光。
亙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個春秋,先民狩獵于草蕩,燔鹽于海涂,衍生出這方人文厚土,造就了歷史上的“天下鹽倉”,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鹽的鹽業生產發展史。
據泰東河古遺址考古發掘,西溪境內發現晏溪河遺址、辭郎村遺址、泰河村遺址、摹云村遺址等8處古遺址。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漢高帝十二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建都廣陵(今揚州市),煮海為鹽,因其地勢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漢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縣,領海安、西溪兩鎮,西溪從趕海煎鹽到農鹽并舉,始于煮鹽,興于鹽政,境內檣桅云集,車馬輻輳,民生富庶。
西漢時期,西溪以東尚是滔滔大海,西溪以西一帶鹽區海隅遍布煎鹽亭灶。因此,有人說,先有西溪,后有東臺。西溪,千年古鎮,東臺之根。淡墨描繪過的西溪,青磚黛瓦,古意拙樸,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們心里長出草來,開出黛色的花來,并永久地定格。
老成持重的西溪是春秋到清末的淮鹽重鎮,曾因境內“淮南中十場”名聞天下。海鹽產量、質量和稅賦全國第一,被稱為“淮鹽之根”,乾隆四十一年,東臺鹽業出現了“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年產225.8萬擔的壯景。悠久的海鹽歷史延續了西溪的歷史文脈,烙下了“海鹽文化”的深深印記,匯聚了海春軒唐塔、八字橋、三里路、犁木街、繅絲井、鹽倉監、晏溪書院、三公亭等眾多與鹽文化有關的古跡。
位于東臺城大王廟、西溪梨木街之間的三里路,是從前通往享有“蘇北周莊”美譽的古鎮西溪唯一運鹽的漢代古海口纖道,這條路的路基始建于唐大歷二年,為青灰色磚路,中間半圓高拱,路牙兩側斜覆削立,緊挨著晏溪河,通向梨木街,從唐代到宋代,向東綿延三里,故稱三里路。每年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鹽舟云集,頗為繁華。由于路面狹窄,行人多為步行,偶有人力車、獨輪木車通行。在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捍海堰上,至唐代二百五十年后到宋代,陸地遷延,海水漸東,范仲淹在此重建捍海堰。
犁木街是西溪鹽文化淡出,農耕文化興起的產物,整條街曾是犁鐮等鐵木農具的生產工場。曾為鹽倉監所在地,后來官府衙署陸續建立于此。循著歷史的聲音走進梨木街的高墻窄巷,每一個音符,都似敲擊在心上,街道兩旁,豆花油條魚湯面,販夫走卒的叫賣聲,暮鼓晨鐘,寺廟庵堂誦經聲,從早到晚,街道有多長,他們的聲音便有多長。
晏溪河是西溪鹽文化由咸變淡的直接見證者,晏殊在西溪任鹽倉監時建了避潮亭。鹽民漁民遇漲潮下雨,無處躲避,晏殊在距離海邊不遠的高墩子上建一木亭,供人避潮。晏殊在西溪鎮監西溪鹽倉,離開西溪后,當地民眾思之不忘,將“西溪”改稱“晏溪”。
如今,靜靜流淌的晏溪河便是鹽官聲聲至善的遺言,走在青磚小路上,遠遠近近亦響起他們曾經留下的跫音,久居鬧市的人們,來這里可借晏溪河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凈。
犁木街見證了西溪由咸變淡的全過程,千年之后,依稀繚繞著當年的古風余韻,晨光中,不知是哪家商鋪的叫賣聲喚醒了西溪古鎮。幾杯香茗、三五好友、幾張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或吃著湯白汁濃,滴點成珠,味道純正,熱氣騰騰的“宮廷秘制”的東臺魚湯面……此時的古鎮,一磚一瓦間都充斥著美食的誘惑,彌漫著一股股文化氣息。泰山商業街西溪人家八大碗,二十四小碗,瀕臨失傳的鹽幫菜,再現當年鹽商的窮奢極欲。發繡車間,繡娘們穿針引發,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胎毛繡,母女繡,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在古鎮小酒坊,精選的糯米,名貴中藥材,傳統的工藝流程,讓初來乍到者見證了東臺陳皮酒的歷史由來和釀制全過程。綿潤甘甜的東臺陳皮酒,應該就是“鹽倉三絕”之得名緣由。
自漢代起,西溪“煮海為鹽”被譽為“天下鹽倉”, 北宋時期,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鹽官,并先后入朝為相,他們雖宦海沉浮,卻不忘施仁政,宣教化,開啟民智,辦學興讀,使西溪自此文風斐然,進入繁華鼎盛時期,明清時西溪鹽倉監管淮南中十場,為兩淮重點產鹽區,雖后世鹽業式微,仍以耕讀傳世。
犁木街上當年的鹽倉監舊址如今已變成了西溪商店,不過往里面走高堂大屋仍在,庭院內廣場寬廣,雖然部分房屋改變了結構和用途,但不難看出,其基本結構和規模仍然符合古代衙門的建制。由此推斷,這里就是范仲淹在西溪當鹽官辦公的地方。
《宋史》載有范仲淹《和呂夷簡牡丹詩》,“陽和不擇地,海角亦逢春。憶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在西溪期間,范仲淹秉承晏殊的辦學之風,同時感于百姓受海潮侵襲之苦,上書朝廷,經由張綸轉奏,獲準重修海塘。范仲淹親自監工,無奈兵夫死傷,遭人非議停工,后回鄉奔喪,仍寫信囑托張綸,胡令儀力排眾議,修筑完成,自此在西溪留下“三賢筑堤”的佳話。
有位哲人說,西溪鹽倉監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驛站。這三位宰相在西溪都留下珍貴的詩文。“異香濃艷壓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這是宋時呂夷簡在西溪栽種牡丹寫的《詠西溪牡丹》。當年他在牡丹園四周加上紅色的護欄,每年春天花開數百朵,枝繁花艷,經久不謝,為海濱之奇觀。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這首《浣溪沙》是晏殊當年在西溪寫下的,他在西溪建起晏殊書院,為西溪留下了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來西溪賞完美景,品罷美食,若累了,可以沿著泰山大道到西溪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地方戲。晏溪書院、三相閣、西溪大舞臺這些都是西溪海鹽文化衍生出來斬不斷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誰,只要走進西溪古城,踏響每一塊發亮的青磚,就會喚醒許多塵封的故事,就會生出許多幽長的遐想,就會披滿一身古色古香。
千百年來,西溪的神話傳奇一次次困擾著受盡世事紛擾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時候,期望找到這樣一個讓人精神皈依的地方。然而,歷史傳奇并不浮躁,西溪寫意的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份真實,這里的仙緣傳奇因為融入了鹽文化的“鮮咸”,有了幾許人間煙火的味道。
據北宋《晏溪志》載:“漢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里。關于董永軼事始于西漢,最早見于西漢劉向《孝子傳》。作為七仙女原型的山東移民七妹,曾為西溪帶來養蠶技術,后因勞累而早逝,民眾感恩于她栽桑養蠶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會傳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與七仙女結緣西溪,悲歡往事就這樣演繹出天上人間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話。如今,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仙配》傳說發祥地之一的東臺,境內關于董永七仙女傳說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2002年,《民間傳說——董永與七仙女》郵票首發式在東臺舉行,2006年, “董永傳說”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梨木街中有口繅絲井,井口小而下實泓深,水味甘洌。春蠶熟時,井生草根長丈余,傳為仙跡。此井大旱之年不涸,傳為七仙女幫助董永贖身而織三百匹云錦,繅絲井就是她汲水繅絲處。而與之相鄰的“金釵井”,傳說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時,董永在后面拼命呼號追趕,天兵想加害董永,為了保護董永,七仙女就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地上劃了一根線,遂成一條河攔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將金釵插在地上就成了兩口井,俗稱“雙井”,又稱“鳳昇井”。
當年七仙女從天上降臨凡間,在東臺西溪境內一河口處與董永相遇。河口有一棵老槐樹,樹旁立有一亭,叫作十八里亭。董永與七仙女在西溪路遇后,土地公公出面為他們主婚,槐樹真的開口說話,二人在槐樹下拜了天地,結為夫妻。廣山境內的殷莊亦由此演變而來。
竹木叢中一個明鏡似的小池塘一次次吸引了游人目光。據傳這是當年天下瑤池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水中有天,月落池底,碧綠清澄的池水宛若一塊翡翠,色彩單純到圣潔,氣韻委和到了極致。
當年七仙女為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感動,駕鶴下凡。七仙女為了能一夜織錦十匹,點燃難香,請眾姐妹相助。亂絲理好了,沒有天梭可不行。這時,有一只仙鶴從天上飛過,眾姐妹就叫它飛到天宮取天梭。白鶴落腳的地方就叫“鶴落埨”。
西溪的流水之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橋,橋上定是少不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七仙女和董永。站在辭郎橋上,因為有了董永孝感天下緣結仙姬的動人傳說,這里的一切多了份情致,倘若手扶欄桿,雙眸遠眺,便是宋詞里的憑欄意了。
時光無聲無息地走到千年之后,當年的天下鹽倉,如今漸漸被絡繹不絕的游人喚醒,變成了風景旅游區。5月16日,是西溪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節拉開帷幕,東臺第一座非遺文化主題公園——董永七仙女文化園內,充滿了仙風氣韻、歡聲笑語。人們來這里尋訪仙蹤,是在尋找內心的軸坐標,西溪是橫坐標,天仙緣就是縱坐標。幽夢、流逝、古典是主題。
園內道旗獵獵,隨風飄揚,古箏聲聲,古韻魅力穿越時空,跨越歷史。摹云閣,水上舞臺,摹云軒,摹云亭,雙鞋莊,望夫軒,將散落民間的美麗傳說和文化串聯起來。董孝賢祠、浮雕長廊、十八里亭、老槐樹、鳳凰池、繅絲井、金釵井、桑田草堂、鶴落埨、舍子頭、曹家大院、董賢商街、金牛汪等24個景點,則讓人們的“西溪情結”得到釋放。熱情好客的西溪人民以淳樸的民風、誘人的歌舞、醇香的美酒,熱誠地迎接各地賓朋前來觀光旅游,體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
漢唐風韻,紅瓦牌樓的曹家大院;飛檐翹角,古意拙樸的摹云閣、摹云亭;古今交融,別具一格的荷風茶舍;水汽氤氳,飛波流韻的辭郎河,淡墨描繪,煙鎖霧迷的鳳凰橋、鳳升橋等與董永七仙女傳說相關的景點,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海春軒寶塔遙遙相對,沁出仙風氣韻。
當年七仙女眷顧西溪這塊勝地,古鎮及附近地區與董永傳說有關的地名多達50多處。當年七仙女姐妹們經常采菱摘藕的地方,叫“藕池溝”。摩云閣原來叫摹云莊,七仙女被玉皇大帝派兵押到天宮以后,董永沒有追到七仙女,每天都站在燒窯的窯頂上遙望天空,伸手摹云,所以他所在的莊叫摹云莊。
七仙湖水,流轉回環,波光蕩漾,滲透到時光深處,暗暗泡透歲月的滄桑,艄公撐篙點波,輕舟如梭,水動波搖,船上的錦衣女子,葫蘆絲聲聲,笛聲悠悠,飄逸悠揚,琴簫和鳴,水榭舞臺,流光溢彩,莫不入曲,曲曲動人心弦。
環七仙湖而建的荷風茶社茶文化展示茶香裊裊,孝文化展示文脈深遠,襯托得西溪的人文景觀更加壯美雄奇。古鎮女子二胡奏出的音樂水般的流暢,無不孕育著古鎮生活,富裕安然,耕桑勤儉、詩禮謙和的民風。
飛波流韻的肝腸河、辭郎河,淡墨描繪的老槐樹,古今交融的園境營造,漢唐風韻紅瓦牌樓,古意拙樸的碑廊亭臺,煙鎖霧迷的近賢橋……一一展開,自有三分的婉約、七分的內斂,引來無數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傳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園的北側薈萃東臺發繡、富安繭絲綢、許河家紡等地方特色產業,開發夫妻結發繡、絲綢禮服睡衣、手繡床上用品等婚慶禮儀用品,突出體驗性與互動性,開發戶外婚禮、婚紗攝影等項目,發展婚慶產業,建成長三角有影響的婚慶產業基地。
董賢商街的著漢服女子,滴滴香濃的東臺陳皮酒,“天下一絕”的東臺發繡,繭絲綢、東臺西瓜、酥兒餅、草雞蛋、脫水蔬菜琳瑯滿目,清香暗藏,筆墨丹青,賞心悅目,無不浸潤了歲月的芬芳,古鎮女子飛針走線,銀針錦繡的都是古鎮的身影,將二胡之鄉、書畫之鄉、發繡之鄉聲名遠播,傳承弘揚。
風景如人,平平淡淡總是少了些神采,當傳說和故事成為風景的注腳,董永七仙女的千古傳奇就給東臺大地平添了幾分瑰麗,風景無言,卻因傳說生動起來,草木不語,西溪卻因故事有了靈性。
鹽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為信仰民俗。素有東土佛國之稱的西溪境內釋道并祀,寺、庵、觀、廟有十多處,漢代始有廣福寺,而通圣橋南的泰山護國禪寺號稱東邑佛教首剎,迄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佛教協會公布的江蘇省名寺之一、江蘇23座佛教重點保護寺廟之一。據說當年漁民用于擋海潮的潮墩,后來因漁民在上面敬海神,漸漸成為寺廟。走進寺內,僧人們正在做著早課,寺前寺內香火彌漫,香火繚繞,靜默莊嚴,禪樂飛度。
江蘇最老的古塔——唐代海春軒塔,相傳為唐貞觀(627~649)年間尉遲敬德監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據清嘉慶纂修的《東臺縣志》記載:“海春軒塔在西溪南廣福寺側,傳為唐尉遲敬德監造,塔頂有題名。”當時建塔的目的是鎮海和導航,故又稱“鎮海塔”。海春軒塔初名為“孝母塔”。2013年5月,海春軒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鹽城市唯一一處入圍的不可移動文物。
通圣橋,一座通向神性的橋,走過這座橋,西溪就成了洗卻世間鉛華,追求人生超越乃至超脫的勝地。在西溪太子佛廣場上,高高聳立的太子佛銅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經》“九龍灌浴”佛教始祖釋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這里舉行九龍灌浴法會,當梵樂縈繞的時刻,周邊的九條龍為太子像噴水灌浴,古今交融,與整個街道渾然一體。人們在音樂聲中向佛祖祈禱和平,祝福安康。
筆墨連篇,詩文遍布的泰山大道堪稱一條詩詞大道,展示了24首由唐朝至清末文人墨客游覽西溪時留下的贊美詩章。泰山商業街臨街的那青瓦白墻的屋檐下,打開著一扇扇木格古窗,一個個大開的店門上,花開,鳥鳴,蜂飛,蝶舞,魚游,還有蔬菜莊稼家禽,都在上面鮮活地飛翔和成長,西溪人將智慧、榮耀和一生的夢想都刻在了上面。
入夜的古鎮,街道上的游人漸去、但仍依稀可尋午間繁華的掠影,蘊含文化韻味的客棧供游客駐足小憩、古色古香的商店客棧、充滿人文氣息讓人流連忘返。“西溪勝境”四副楹聯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韻猶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賈風雅千年。
籠罩在夜幕下的西溪更像一口打撈不盡的歷史深井。兔亳盞 “茶百戲”的妙趣,盡顯歷史之厚重、信仰之力量、人文之興盛,一枝一葉承載著久遠的中華文明。
“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是的,東臺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來了,年年從這條路上走過,天上人間,七夕相會。范仲淹、呂夷簡、晏殊都向這里走來,煮海為鹽,嘔心著述。
西溪,一個可供世人洗凈塵染的地方,她用獨特的氣質吸引著八方游客。央視四套《走遍中國》百集古鎮系列片攝制組扛著攝像機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友人以及游客商家也來了,這里留下過他們的足跡就夠了,足以讓西溪人驕傲。
那么,留下來,留下來你就會是東臺故事里的一個人物、一個情節或段落。
選自《雨花》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