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長號,穿出溝壑,越過山梁,在空曠無邊的陜北高原上激昂回蕩,其聲粗獷豪放,讓人心情跌宕。
不由循聲望去——啊!啊!一群壯實的漢子!
打鼓的人喲!請你莫出那么大的力,小心那牛皮紅鼓被你敲破。
嗩吶手喲!請你莫用足全部的氣,小心時凸時陷的雙腮破裂。
敲鑼的人喲!請你莫使出渾身的勁,小心那面銅鑼穿破個窟窿。
拍镲的人喲!請你莫費盡全身的功,小心薄薄的小镲撞成碎片。
細聽,大碗嗩吶音色明亮,粗獷悍實,熱烈奔放,舒展挺拔。厚銅圓板捶打而成的鑼面正中凸出饅頭狀,低音渾厚,高音挺拔。小巧玲瓏的棍子敲打著小扁鼓,時高時低,時快時慢,鏗鏘有力,滲透著雄健的陽剛之氣。一對锃亮的小镲,毫不落后,節奏高低分明,有激越大地之聲勢。
這就是讓你聽著如癡如醉,傾倒折服,聽后,激動不已,終生難忘的子長嗩吶。歡快時如火如荼,悲涼時如泣如訴。兩桿銅碗嗩吶吹出世相百態,各種配樂器打出萬千世界。這塊神奇厚重的土地因此名揚四海,陜北以外的陜北人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紅都”瓦窯堡和素有“將軍縣”之美譽的子長縣。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嗩吶手們世世代代就這樣吹著,演繹著人們的悲喜之事,成為人們的精神依托。失去親人的疼痛伴隨著嗩吶聲一同撕心裂肺,也是嗩吶聲一同把這塊熱土上的男女陪伴到洞房花燭之夜,還是嗩吶聲伴隨著這塊厚土的人們給他人送錦旗,自己兒女滿月、喬遷新居,甚至添牛肥豬壯羊多驢,嗩吶依舊是這里的人的最愛。
呵,嗩吶聲聲,聲聲嗩吶,醉人的魔幻之音無處不在,無時不響。
在陜北有句話是“要觀勝景去佳縣,要聽道情來清澗”,在其后面補上一句“要聽嗩吶到子長”一點都不過分。子長嗩吶是最具有代表性陜北嗩吶的一種,像源遠流長的黃河、秀延河以及無數條不知名的河流一樣被人們熟悉,靜靜地流淌在每一個人身邊。獨特的聲音穿梭在古老的子長大地,穿越在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5.7公里上27.3萬人口的心田。這是子長兒女對生活的感悟、生命的熱愛、命運的追求。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距,凝聚著多少人的情與愛、恨與仇、憂與喜。纏纏綿綿,綿綿延長,分不清是嗩吶聲傾注著子長兒女的鐘愛,還是子長兒女對原汁原味嗩吶聲的摯愛。犁地的父親,納鞋底的母親,剪窗花的姑娘,放羊的后生,回腸蕩氣的聲音飄落在天空,引得他們停下手中的活兒,一同享受美輪美奐的聲音,把這整個人交給刻骨銘心的天籟之音,祖祖輩輩,生生死死不離嗩吶。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在這種如乳汁似甘露的聲音中,在這種看似散漫且集聚的嗩吶聲中,融會和聚集了一代一代的子長人的心聲,能代表全子長人的發音,在黃土高原的千山萬壑之中,把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的子長推向了世界。
陜北嗩吶的出名,均由子長嗩吶吹出了名氣,技壓群雄,獨占鰲頭,舉世無雙,成為人們聆聽陜北聲音又一種獨特的渠道。一聲聲或低或高的嗩吶聲,幾經滄桑,穿越歷史長河,向遙遠的歲月深處一直慢慢回溯。子長嗩吶,代代相傳,最早形成以五人一組,系吹打結合的吹奏班子。數千年來,抒寫了數以千萬陜北人的心靈秘史。嗩吶手也叫吹鼓手,也稱“龜子”。據傳 “龜子”讀音為“qiuzi”,是說這種樂器是從西域龜茲傳過來的。據史料記載,嗩吶是一種外來樂器,從波斯和阿拉伯一帶,金元時期經西域龜茲一帶傳入中國。另據有關史料記載,嗩吶在明代已經發達,被我國民間廣泛使用。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繪圖》曰:“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于何代,當軍中之樂也。民間多用之。”可見,嗩吶歷史悠久,傳入我國已久,從漢唐算起,也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在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忠實憨厚的人們經過數年的吹打與改進,如今,子長嗩吶早就沾滿了黃土高原的味道。
如果說中華文化是古老文明的起源,子長嗩吶便是陜北文化濃縮之地上的一朵耀眼的山丹丹花,鮮艷無比,光彩照人,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根植于深厚的黃土地,奪目耀眼,獨樹一幟。枯焦蒼涼的陜北大地,如果沒有嗩吶的滋養,我們的民族何以繁衍生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何以生活。走在子長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一馬平川,廣袤田野,走在寂靜的小山村、繁華的城市,嗩吶聲不次于陜北民歌的聲音。隨時入耳,那種婉轉動聽,歡悲有分的嗩吶聲不知能陶醉多少人,讓他們放下手中的活,停下步子靜靜地聽。子長嗩吶一旦吹奏起來將黃土高原特有的風土人情一覽無余地傾訴出來。一個人從生到死無法與嗩吶分開,男女結婚時吹奏的傳統曲牌《大擺隊》,使人耳發熱,臉發燙,心似醉,意如狂。喪事上吹奏的《苦伶仃》,如泣如訴,悲傷至極,讓人悵然若失,陷入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一些年紀輕輕的人離世,聽到這樣凄婉哀怨的曲子,令最剛強的漢子有莫大的失落感,揪心裂肺,潸然淚下。小到會說話的碎腦娃娃,大到百歲老人,都愛聽嗩吶,都愛看吹嗩吶,生生死死,纏纏綿綿,永世無法分開。啊!這古老的傳統樂器啊,沒有你,這生活怎么過!你說怎么過啊?
你瞧,娶媳嫁女是把昨日相隔兩世的男女,嗩吶手們響吹細打今日喜結連理。事主家,親朋好友;小孩,老人;男人,女人,一個個喜氣盈盈。一聲迎人的來了,或者迎人的回來了。整個村子都披上彩色的喜裝,紅格艷艷,美格锃锃,亮格盈盈。迎人的送人的喜氣滿面,前奔后竄的小孩子,拄拐杖的老婆老漢,閃著大花眼的靚婆姨,俏皮的帥氣后生,羞羞答答的俊女女,都來看熱鬧湊紅火。垴畔上,鹼畔上,樹杈上,對面洼上,石磨碾子上,坡洼底下,車水馬龍,人山人海。長號仰天長嘯,鞭炮齊鳴,禮花綻放天空。鼓手奮力地打著紅邊牛皮鼓,雙镲激情相吻,銅鑼一錘穿過人心,這時的嗩吶手忘記了一切,把生與死置之度外,盡心賣力,忘我吹奏。兩腮忽凸忽陷,突如高山之巔,突如萬丈深淵。嗩吶碗或仰或俯,一會兒向左一會兒朝右,一時高音響起一時低音吹來,似乎這些嗩吶手永遠吹不累,舞不困,演不乏。喜氣的曲子吹笑了碎腦娃娃和二不愣后生,吹紅了靚婆姨俊女子的臉,吹樂了老婆老漢的兩顆大門牙。
陜北正月天,紅火熱鬧,到處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在城市,在鄉村,豪邁的腰鼓打起來,歡快的秧歌扭起來,震天的鑼鼓敲起來,九曲的燈陣轉起來,男女老少扭起來跳起來,歡歡樂樂的日子火起來。陜北的正月天紅火熱鬧非凡,自然少不了嗩吶吹起來。幾百個嗩吶手集合起來,組合成一個巨大的方陣,一同行走在街頭,一起在廣場表演,一塊響吹細打。其陣容龐大,聲音宏大,氣勢壯大。不論婀娜多姿,柔情似水的女子們,還是豪放不羈,激情萬丈的男人們都被奔放的舞步、曠達的歌喉、震天的嗩吶連成一片,令人叫絕。嗩吶手放手流失常年勞動的艱辛,雙手緊握長桿嗩吶,一曲曲歡快委婉動聽的曲子驅走高原亙古的蒼涼。這個寒冷且熱鬧的季節,這些太陽底下最為憨厚忠誠的漢子忘記了一切,手指如跳躍的珠子,在用于嗩吶調音的木桿上靈活舞蹈。有限的舞臺,發揮出無限的力量,把子長人特有的精氣神在嗩吶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嗩吶手們丟掉往日辦紅白喜事的吹奏方式,隨著鼓點,幾百支嗩吶一起吹響,施展出各自的絕技,震耳欲聾,長嘯天空,吹出生龍活虎,率性豪放的笑臉,把農家人的好日子吹在湛藍的天空。一下子,在貧瘠荒涼的黃土地上以苦為樂,吞咽苦難的漢子們,把所有的憂愁吹散在空曠的天野,一個個曾經苦難著,憂愁著的人成為地球上最快樂最幸福的人。看到精彩之處,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響起,所有十里八鄉趕來看紅火趕熱鬧的群眾樂得捧腹大笑,情緒達到極致,早已忘記了手頭的事兒和心中的憂愁。
你看。農家小院,街道旁邊,殯儀館,婉轉的嗩吶聲讓人蕩氣回腸。聽到嗩吶聲,或看到嗩吶聲圍在一起吹奏,來的人去的人便潸然淚下。靈堂前,棺材旁,披麻戴孝的孝子賢孫跪拜哭泣,門道里,玉米架下吊唁的男女一臉陰沉。如果說按照當地時的風俗,把一個銅幣塞到死人的嘴里,以便他一路走好會給后人財源興盛,那么嗩吶手就是為他們最后唱挽歌助興的歌手。開吊第一天他們俯首吹奏,迎幡請祖上要吹,燒紙時吹奏,入棺送葬得吹,一連三四天,斷斷續續把往日幸福的小院吹打得凄涼滿院,如泣如訴,悵然若失,立即陷入無限的思緒。悲傷猶如無情的洪水不分青紅皂白,四處亂竄,耀眼的曙光被擠壓在黑暗的地獄,其凄婉,其哀怨,令七尺男兒頓時產生失落感,寸斷肝腸,揪心裂肺。樹杈上的飛鳥,菜畦的雞鴨,圈舍里的牛羊,鹼畔峁上的老黃狗一一頓然屏息。直到把逝者埋葬在深厚的黃土地里的最后一聲長號,把所有的悲傷吹響在空曠的天空,慢慢散去,直至無影無蹤。
祈雨時吹奏嗩吶也為常見。樓轎被四個壯實的漢子抬起,紅皮鼓一敲,嗩吶手緊隨吹起。幾十個壯實漢子光著膀子,吹奏著嗩吶上山下溝,嗩吶手一下子提起精神,起勁地吹奏,似乎把心底最大的愿望通過清脆的嗩吶聲傳給遠在天空的玉皇大帝。樓轎跑到哪兒,嗩吶手都吹打著,奔跑著,那種叫人叫絕吶喊的聲音不變。有嗩吶參與的祈雨的陣容非常壯觀,這種獨樹一幟的祈雨方式在陜北的其他縣區難得一見,其他省份,更是絕無僅有。嗩吶手在吹奏時,沒有了娶媳嫁女的那種喜氣,沒有了送葬的那種悲切,有的是那種委婉、憐憫的哀求,一聲聲牽人心腸的聲音把上天的風雨雷電神圣一一感動,把恩賜獻給這塊貧瘠而肥沃的土地,降下甘露,滋潤這里可親可敬的人們。
子長嗩吶魅力無限,回味無窮,誰聽誰醉,誰看誰迷。在陜北濃厚的文化畫卷中,子長嗩吶填補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嗩吶隊伍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耐人回味的嗩吶發展過程成為一部無法忘卻的史書,人們永遠銘記在心。如今,你若來子長,看到的子長嗩吶,一定是一群有男有女的樂班。嗩吶手從一字不識的農民漢子發展到有初中或更高文化水平的科班生,一班嗩吶由固定的五人發展到十人左右,全縣嗩吶班子突破了三百家,嗩吶吹奏者由原來的一百余人發展到幾千人。吹奏嗩吶也由只是養家糊口的一門行當,是非常低下的職業,甚至被人瞧不起,生活中不與嗩吶藝人同席,嫁女不嫁嗩吶手,變為受人們青睞的香餑餑。在紅白喜事上,嗩吶班一改人數少樂器單一的傳統,人員和樂器都有增加都有改變,如有重大活動或慶典,幾百桿嗩吶與大小鑼鼓、大小銅镲擺成幾個方陣,走上街頭,走進劇院。說鳴號,一桿桿嗩吶同時仰天長鳴,使之地動山搖,潮漲水涌。幾百桿嗩吶同吹起伏明落的曲子,氣貫長虹,聲震蒼穹,勢如排山倒海,聲若萬馬奔騰,又似萬馬嘶鳴,又如千軍萬馬奔馳。突然一個轉調,猶如萬人伏地聆聽,舒展平坦,風平浪靜。大起大落的轉調把太陽與月亮徹底征服,分不出晝與夜,難辨天與地。
子長嗩吶通常由上下手雙人演奏,下手依附上手作升度簡化演奏,小鼓、鑼、小镲三種打擊樂器為伴奏樂器,吹奏基本上遵循慢起、中續、快結尾規律。每一件樂器都聲音洪亮,吹起來紅火熱鬧,曲調委婉動聽,群眾十分喜歡。聽起來粗獷、奔放、熱烈、明快、舒展,不僅清晰,剛柔相濟,委婉動聽,而且具有淳樸、優美、濃郁的陜北風味,嗩吶曲牌多為七聲性雅樂調式。音樂分紅、白事兩類曲牌,紅事曲牌有《大開門》《小開門》《得勝回營》等,白事曲牌有《吊孝》《祭靈》《送喪》等。就是這種烙印著濃厚的民族色彩的樂器吹了幾個世紀,吹響了陜北,吹出了國門。像一朵盛開在北洼地里最為鮮艷的山丹丹花,從街頭、院落的自由演奏一躍走出國門,在典雅的大舞臺,在愛丁堡亮相,在《羊馬河戰役》、《劉志丹與謝子長》等電影中留下子長嗩吶的聲音。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子長嗩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嗩吶藝人的不斷創新和努力下,在傳統的演奏形式上融入了現代舞蹈、西洋樂器,子長嗩吶更加活躍,聽起來婉轉動聽。不知道觸動了多少人的心,似乎他們從那種獨一無二的聲音中對陜北對子長有了重新的認識。無論如何滄海桑田,世易時移,子長嗩吶的純聲總是婉轉動聽,綿綿延長,把生活的贊歌吹奏到燦爛多彩的星空。
來子長吧,朋友。這是“紅都”瓦窯堡,這里有大碗長桿嗩吶隨時隨地都吹奏時而豪邁、時而柔情、時而細膩、時而穩健的曲子。或聽或看,驚天動地的子長嗩吶隨時隨地有可能觸動你的心靈,讓你沒齒難忘,讓你激起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強烈愿望。
(作者地址:717300 陜西省子長縣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