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處理好教學反思,有利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把日常的工作對象化和條理化,把教學程序合理化科學化。以此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關鍵詞】反思改進 融合 提升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也就是說,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的教學行為中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可見,教學反思是何等的重要。但作為教師的我,會把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對象化卻認識較晚,行動也慢。以前上完一篇課文后,感覺非常失落,非常迷茫,課堂是結束了,但總覺疏漏不少,遺憾多多,又不知如何改進。后來通過聽專家教授的深入細致、全面徹底的分析講解后,加上在實際教學中的操作,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白教了近二十年的書,整天只知道備課,上課,批改作業。不會把日常工作的教學對象化,把授課的內容,教學的過程在大腦中重新放映一次,過濾一番。進行分析,篩選,整理,剪輯,反思,重組,以此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學反思,\"是一個廣泛的范疇,包括對授課的內容,授課的方法,授課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和配合,自己的教學同其他老師及優秀課例之間的差異等等。其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他人,反思自己。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具體工作又如何實施呢?
1 反思自己,改進教學。
每當上完一節課后,要想想,這節課是否達到預先構想的目的,有什么優點,不足之處又是什么?學生與自己配合如何,他們聽懂了嗎?掌握了應掌握的知識了沒有?為什么會存在這些疏漏與不足,下次的教學如何改進,把這些零碎的感受和想法做成教學筆記,或心得體會,能使教學成績\"更上一層樓\"。
比如筆者曾上郭沫若的《雷電頌》這篇散文詩的時候,總不知如何入手。因為學生剛剛接觸這種借史抒情的散文詩。對他們來說過于深奧和抽象,不容易接受和理解。再加上歷史離他們似乎很遙遠,因此上課非常吃力,很難通俗易懂地向學生分析講解。一節課下來,自己仿佛都在云里霧里,講得學生呆若木雞不知所以然。下課后,我認真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把這樣昂揚氣勢的文章教學得如此的枯燥無味,究竟原因何在?并非學生上課精力不集中,而是作為教師的我,課前沒有精心備課,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對教材內容一知半解,有條無序,教學時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沒有投注感情。結果在無意中玷污了如此好的美文。有了這些想法后,再上另外一個班級時,我改變了一下教學方法和思路。先向學生深入細致地介紹時代背景,以及作家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最后才由淺入深地分析講解\"象征\"這種表現手法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就容易理解文中的具體事物的象征意義。這樣一來,我不僅輕松自如地講完了這篇課文的內容,而且整堂課學生精力集中,思維敏捷,同教師配合默契,聲音洪亮,斗志昂揚。扭轉了教師唱主角,課堂死氣沉沉的局面,學生輕松,我也快樂!
2 虛心學習,提升自我
以前本人是一個清高自傲的人,總以為大家上課都是一樣的方法,一樣的程序,沒有必要去聽別的老師上課。認為公開課都是在表演,在作秀,是授課者在網上下載抄襲別人的東西拼湊而成的,沒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聽課就是耗費精力,浪費時間。可是后來聽了許多專家的講座和優質的公開課后,我發現自己的這種思想簡直有些愚昧,荒唐可笑。其實聽了別人的一堂課,不亞于看一本好書,聽一次專家的講座。因為這是他人精心構思,斟酌篩選的精華,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因此,我總是想方設法地找時間去聽別的老師上課。學習他們上課的步驟,教學的方法,如何去組織課堂。如何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借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如果有何不足,自己也存在,就及時反省和改正,以免今后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孔子所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 詰問自己,諒解學生
常言道:\"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表面看似不合理,但聯想到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實教\",這句話就絕對是正確的,我們常說\"對牛彈琴\"這個故事,其實我們熟知的只是這個故事的上半部分,其下半部分是這個人認為好的音樂應該是與自然相和諧的,須如行云流水能引起萬物共鳴,而自己的彈湊牛不能夠聽懂,說明自己的技藝不夠精湛,后來又經過多年的刻苦訓練,牛終于聽懂了他彈奏的曲子。我們的教學又何嘗不是呢?當費盡心血,筋疲力盡授完一節課,學生仍然一片茫然的時候,我們除了報怨一句\"真是對牛彈琴\"之外,是否也想到過去重新設計我們的授課方案呢?當我們滿懷激情地按即定方案授課而學生反應冷淡時,我們是否曾懷疑過我們自己的能力呢?我們是否曾考慮到同樣的一門課,別人的學生用這種方法能很好接受,而我的學生一片茫然,他們的基礎、興趣、經歷一樣嗎?我們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呢?還是自以為是地去責備學生,辱罵學生,說他們愚蠢,說他們愚笨,說他們頑固不化,朽木不可雕也?其實往往現實卻與之相反。一堂課的教學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師備課不充分,考慮問題不周到,學生基礎知識功底差,學習態度不端正,思想開小差,也不能忽略教師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因此我們不能只把責任推卸給學生。這幾年,我慢慢發現,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往往不是學生的原因,是教師的上課狀態太差。更有甚者,課前不去精心準備,上課砍柴喂牛,課后還總是指責學生的不是。這些都是教學的盲點和誤區,值得我們去自問反省。
4 重視測試,亡羊補牢
作業和測試是傳統教育教學中檢測教育教學工作好壞的一個重要手段,教改并不是要否定過去,否定一切。新課程中,作業和檢測仍然是檢測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應該用好這兩塊陣地,不要敷衍了事,批完就止。要通過作業和檢測中所反應的問題,找出其原因,有針對性地加以彌補。上完一篇課文或一個單元之后,為了收集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就一定重視作業和測試。方法可以多種,可以提問,可以集體分組討論,可以做與上課內容有關的小知識測驗,也可以讓學生寫課后感想。方法因人,因班級,因課堂內容而定。如果教學只是為了完成課本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和測試,不僅能檢測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考考教師,是否知識傳授得到位,學生是否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這樣才能對知識查漏補缺,亡羊補牢。
總之,我認為教學反思是一項極其重要的,不可輕視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學習,參考,借鑒別人好的教學方法和思路,課前課后認真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寫出教學點評或心得體會,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的能力。教師要想不只是一名教書匠,想成為專家型,研究型的教師,更多,更好,更有質量地為提升語文教學盡自己微薄之力,就必須學會時刻反思,處處反思。只有這樣,反思才能促進自我,反思才能令人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