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亙古常青的話題,它一直伴隨著我國數學新課程改革而不斷完善。比如近幾年隨著數學新課程的深入實施,中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材運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組織及學生學習方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值得反思的隱憂。為此,筆者做了一下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教學效果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它特有的魅力昭示了勃勃生機,在新課程的熏陶下,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小學數學教學的背景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以往的“鴉雀無聲”變成了“暢所欲言”,“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欣慰。
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家長對學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更是壓在每個教師肩上的一副重擔,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
在數學教學中不乏有些枯燥的、乏味的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學生對這些知識缺少興趣,往往不能按照老師的引導和設想來發展。這時,就需要教師靈活的運用自己的經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常可以利用一些新奇的圖片或者課件,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或者共鳴,比如在小學二年級數學中“帶余除法”知識教授中,原本毫無生趣的知識點,我通過課件中展現情景和描述“聯歡會上掛的彩燈,按紅、黃、藍、綠的順序排列,一共34個燈,最后一個燈是什么顏色?有誰知道?”學生遲疑,老師卻報出那盞燈的顏色,之后再讓多個學生隨機換掉燈的總數,老師卻能每次很快報出那盞燈的顏色,并用計算機圖片驗證,通過“余數的妙用”,使學生對老師這么神奇的反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使學生有急切想學好“帶余數除法”的興趣,這樣教學互動就能順利的實施。同時,在遇到學生碰到一些難題或者犯一些錯誤又或者天生膽小、沒自信的學生時,教師要學會多鼓勵學生,利用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往正確的答案方向靠近。
曾經遇到一位自卑感很強的學生,在新授乘法口訣知識之后,下一課前要求學生當堂抽背,幾次抽到她時,在全班同學面前總是背的疙疙瘩瘩、不連貫,可是私下了解到她一個人時可以背的很熟練,這時如果當堂用同樣的熟背標準來衡量她或批評她,那她在今后的學習中只會越來越沒自信,越來越抗拒學習。而當時老師給予的是鼓勵和寬容,那樣她慢慢就會在集體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多用積極的教學手段,學生就不會因為缺乏自信而不愿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用自己的熱情來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和理解。這樣學生就會充滿自信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第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找準教材的重點、難點后,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1]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第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
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于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然后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知識,并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讓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準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并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匯報,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后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問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要做到客觀地把握學生層次,必須深入地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心理傾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進行分層設組。[2]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對待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發展變化,作必要的層次調整。然后規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各類學生各有所獲,使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每一次學習后都有一種成功感在激勵著自己,在不斷獲取成功和遞進中得到一種輕松、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激發再次成功的欲望。從而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知識技能不斷提高。
比如,在課堂提問上,設計問題時有意識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層,其中基礎性問題以復習類、基本類的問題,面向學困生;中檔題則面向中等生;難度大的問題,面向優等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司其問,各有所得。同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評估,我也在情感激勵上給予分層對待,當學生作出圓滿的、富有創造性的、有獨到見解的回答時,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常用“很好”、“真棒”、“好極了”、“很有創見”等言語;對于質量不高的回答則用“好的”、“嗯”、“是嗎”等詞語來表明還不完全正確,尚有討論的余地;對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錯誤的,我則投出期待的眼神,說:“請先坐下,聽聽別人的意見,好嗎?”其他同學回答后,再次請前者重復一遍,大家加深印象。這樣做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學大膽地答問,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的自信心。另外,作業的不同層次,不僅體現在量的方面(諸如知識的多少,思維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質的方面(諸如知識的深淺,思維水平的高低等)。目的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使每一位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都獲得成功的喜悅,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多項教學活動。
第四,拓展學生數學活動的空間
有效教學的正當性強調教學內容的組織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3]但課堂時間畢竟很有限,用于師生共同討論的“話題”自然也有其局限性。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數學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教材。學生要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是不行的。只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才有可能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傳遞信息的單向性,即改變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對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聯系的理解。這有助于學生從多方面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教材是唯一學習材料的狀況,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中國科普名家名作系列叢書就是一套很好的數學課外閱讀材料。名家們常常從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講起,在他們的生動講解下,學生不知不覺就登上了不平凡的境界。
例如,在《數學花園漫游記》一書中有一篇“數數問題”,文章從數房間的椅子到估計人的頭發再到數森林中樹的棵數及水庫里的魚的尾數,來介紹估計的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學生在課外閱讀這樣的好書,并適時舉辦讀書報告會,交流讀書體會,與做那些千題一面的課外習題相比其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數學教師懷著一顆仁愛之心對待數學教育,就應該提供這樣的好材料給學生,這對課堂教學來說一定會相得益彰。這樣做不僅是正當的,更是有效的。
第五,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習知識
動手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強化感知,促進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兒童對事物認識是從活動開始的,并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進行,如果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小學數學中,要依照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這個特點,結合他們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實物、教具、學具或具體實際事例,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事物中感受,學習和理解數學。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我是這樣進行的,在復習己經學過的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提出怎樣求圓的面積的問題,引導學生想怎樣把圓轉化成為學過的圖形求面積由于學生己有割補的經驗,很容易就產生了割補的想法。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實驗,激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們紛紛拿出準備好的學具。通過分割拼擺,拼出了近似于平行四邊方形、梯形等多種形狀,進而找到求圓的面積的方法。結果學生們發現:不管怎樣拼,圓的面積總等于周長的一半與半徑的乘積,也就是圓的面積等于圓周率與半徑平方的乘積。通過操作學生反映,自己發現的結論記得牢。在教學中我們要堅持這樣一條原則,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教師決不代替。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參考文獻】
[1] 姜繼兵.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J]. 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 2010(12).
[2] 韓冬云,張惠. 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8).
[3] 黃愛華著.課堂教學藝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