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們離不開數學,因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
【關鍵詞】陶行知 數學教學 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于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孩子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不僅使孩子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fā)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 。這是 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大量的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們離不開數學,因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
1 找數學,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事實上,世界上每一個空間或每一段時間里都有數與形的存在。 如果能從某些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學生化難為易地接受數學知識,進而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尋找身邊的數學,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那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而且能較好的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迅速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例如: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發(fā)現在生活中學生接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因此,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并動手制做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上課時,學生舉出很多長方體和正方體例子,如積木、煙盒、抽紙盒、粉筆盒等, 還有學生說書也是長方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點時,同學們很容易地找到:長方體或正方體有6個面;長方體相對的面一樣大,正方體6個面一樣大,長方體和正方體有8個頂點等。學生感受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又如五年級上冊《找規(guī)律》一課,設計我們買電影時,怎樣選票就可以2個人、3個人、4個人等坐在一起,從具體的實例出發(fā),這樣,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最后總結出規(guī)律,并應用這個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 學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1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 ,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我們在導入時注意從生活實例引出數學問題,引起學習需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在一年級《統計》教學中,設計了給大象過生日的教學情境,讓大家唱生日歌,學生很快投入到情境中,分別統計來賓的人數、送鮮花的個數、水果的個數等。孩子們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深入,興趣也逐漸被慢慢激發(fā)出來,整個課堂更顯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學習情趣高漲。用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貼近生活,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在《時、分、秒》一課教學中,可以利用謎語導入新課,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接著利用喜羊羊這一卡通人物,引出了這課的重點,讓孩子去喜羊羊鐘表店做客,來認認鐘表店的開門營業(yè)時間,結束關門時間,晚上喜羊羊的睡覺時間等等,這樣做既使孩子對自己平時生活中的時間安排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又將一個完整的故事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孩子們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深入,興趣也逐漸被慢慢激發(fā)出來,整個課堂更顯生活化,趣味化,孩子學習情趣高漲。
2.2 挖掘教材資源,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發(fā)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學習資料:在新教材的編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學生閱讀的短文。我們在教學時,經常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并要求學生發(fā)表學習心得等。發(fā)掘實際生活中的學習材料:校園、家庭、社會環(huán)境都是學生生活的場所,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收集利用,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當學生量到數學書的厚度還不到1厘米時,就會感覺到測量某些物體的長度用厘米作單位還不夠精確,自然會產生問題:\"有沒有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長?\"\"毫米與厘米之間有聯系嗎?\"\"有怎樣的關系?\"、\"還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嗎?\"通過實踐,讓學生體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去商店購買學習用品的情景,同桌活動,一個扮演\"售貨員\",另一個扮演\"消費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計算,同時還學習了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禮儀,讓課堂煥發(fā)出了生機活力。
2.3 在實踐操作中感受\"生活化\"。
俗話說:\"眼看十遍,不如手記一遍\"。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時空,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借助手中工具,用自己的智慧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與它等面積的已學過的圖形。如在學完\"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一知識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教室里有些桌椅松動了,誰能根據學過的數學知識想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通過思考,覺得用學過的三角形的特性——穩(wěn)定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順勢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己來修理松動的桌椅。這樣,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中學到的不止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的獲取與能力的提高。
3 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所以教師教學中注重實踐,讓學生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數學知識真正為我們的學習、生活服務。例如:在學習了米、厘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特別是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再比如在教學 \"時、分、秒\"時,就是要讓學生感知時、分、秒到底有多長,分別在時、分、秒里能做些什么。我們可以通過拍手來感知分和秒,拍一下手就是一秒,拍六十多下就是一分,還可以通過做計算題比賽來感知,一個小組1秒內只做了一題,另一個小組1分內做五十多道簡單的計算題。\"時\"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感知,比如一個課間操再加上一節(jié)正課就是1時,播放兩集動畫片大約就是1時。
\"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交易,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植根于現實。\"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的創(chuàng)造條件,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yǎng)成運用的態(tài)度去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