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澤民總書記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發展才有后勁。\"因此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這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我認為數學\"問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重要途徑之一。我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數學課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這一種方式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培養 課堂 教學 數學
21世紀是人類運用所學科學技術激勵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現代教育學、心理學越來越重視對人的自主能力的研究和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方法很多,我就數學\"問題式\"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談一談自己認識。
1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袁振國在《教育新理念》中指出\"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而我們現在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提問題的學生愈來愈少。造成目前學生不愿提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的教育缺乏學生動腦筋的\"時空\"是一大原因。
另外,我們平時只重視\"答\"的訓練而忽視\"問\"的培養和指導,也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很大程度上缺乏問題意識,缺乏民主意識,缺乏對話意識。
用教師的\"問\"代替學生的\"問\"的做法,實際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萌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產生認知沖突的焦點。沒有\"問題\"的教學是不能培養出具有探究能力的創新人才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不同的學生愿意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呢?我認為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⑴ 培養學生的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提問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肯定,贊揚學生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啟發。要鼓勵和欣賞學生提出問題,使他們敢于求新、求異。
⑵ 培養學生的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遵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設計情景,教師備課時要充分考慮情景的設計,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
⑶ 采用導學案上課,導學案預先發給學生自學,導學案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和探索,留給學生動腦筋的\"時空\"。
把著眼點放在使學生對新授知識產生問題,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自主解決問題上。學生通過預習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有了充分的準備,上課時學生也就能做到\"想問、敢問、好問、會問\"。
⑷ 教師要欣然面對學生的\"發難\",小心呵護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老師在回答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學生更多的問題。
⑸ 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質疑的能力。
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特點,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堅持不懈的訓練,使學生由感性質疑逐步過渡到理性的質疑,進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2 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為化結果為問題教學過程的教學。
袁振國在《教育新理念》中指出\"知識的本質并不在于它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恰恰相反,知識的本質在于它的不確定性,在于它的不斷變化,在于它的不斷推陳出新。\"杜威認為,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知識絕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作為另一個探索過程的一部分,即作為這一過程的結果,同時又作為另一探索過程的起點。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沒問題,\"全懂了\",而美國的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解決不了,那算是成功的。以問題為紐帶的數學教學,就是以激發學生產生問題開始,以產生新的問題為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程序、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我認為\"問題式\"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2.1 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一些和課堂教學相關的真實的問題。
杜威的五步教學法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設計問題情境;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占有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有條不紊地展開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檢驗或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有效。這里關鍵是讓學生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如何做到這一點?就在于問題情境的設計上。我認為設計問題情境必須考慮到:情境的設計也要講究\"真\"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要講究\"趣\"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還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同時具有一定的擴展性和開放性。
2.2 設計問題竄進行數學教學。
課堂教學要能較長時間抓住學生,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可考慮設計難度呈臺階式的問題竄,要注意起點問題要使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解決,以后的問題難度要逐一增加但通過學生的努力或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夠解決。盡可能讓學生合作交流而且讓學生動動手,留給學生交流活動時間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如\"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和性質\"的教學中,我構建如下過程:
問題一 你知道函數y=2x2的圖象是什么嗎?請你畫出來,并指出它的開口方向,頂點坐標,對稱軸。
問題二 你知道函數y=-2x2的圖象是什么嗎?請你畫出來,并指出它的開口方向,頂點坐標,對稱軸。
問題三 你知道函數y= 12x2的圖象是什么嗎?請你畫出來,并指出它的開口方向,頂點坐標,對稱軸。
問題四 你知道函數y=- 12x2的圖象是什么嗎?請你畫出來,并指出它的開口方向,頂點坐標,對稱軸。
這里有四個相關的問題二次項系數有變化全班同學同桌為一組兩人合作,一人畫表,另一人畫直角坐標系,合作完成描點、連線。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互相發現問題,取長補短,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在心理上相互依存,克服緊張,恐懼的心理,兩人的合作也可以為課堂教學節省不少時間。上黑板的學生解決完問題后將有關答案,填寫在下表中:
函數 開口方向 頂點坐標 對稱軸
y=2x2
y=-2x2
y= 1 2x2
y=- 1 2x2
然后進行課堂評論,先由每一小組的學生舉手發表意見評價本組代表的答題情況,如果還有問題,再請其他組的學生回答,以上四個問題基本屬于同一層次是以學生的活動展開的,學生易投入。在探索過程中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然后再提出難度高一些的問題。
問題五 觀察你畫的圖像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之處?你認為這些和什么有關系?
問題六 請你仔細觀察你是否感覺到圖像是否有\"胖瘦\",圖像的開張程度和什么有關呢?
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鼓勵學生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合作探究。相信學生能夠找到問題的本質。這樣的問題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3 數學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
數學是一種工具,是一種將自然、社會運動現象法則化、簡約化的工具。數學學習最重要的目的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所以\"問題式\"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數學課堂教學應具有開放性。
① 雖然課堂教學需要設計一些問題,但不能用問題的框框匡住學生。
我們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隨時調整我們預先設計好了的教案。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有一次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公開課,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從連加向乘法的過渡。他出了一道題目:7+7+7+7+7+7+3=?贊可夫的意圖是引導學生得出7*6+3的方法。但出乎意料的是一開始一個同學就說:\"我可以用7*7-4的方法來算。\"在《教學與發展》這本書中,贊可夫回憶道:當我聽到這一方法時,我非常激動,這個孩子非常了不起,他看到了一個不存在的7,發現了數學的本質。于是他推翻了自己準備好了的教案,就從這個不存在的7講起。
② 教師上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建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
教師重在解決問題方法的指導,課堂應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討活動。鼓勵學生多提出可以用某一數學模型來解決的一類生活中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活動來解決問題,由此激發其他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是下一節新課的開始。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課堂教學是否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分水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解決問題。
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某種情境,引發出所要探討的問題,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錘煉思維,體驗成功與艱辛,增強自信心。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首先改變教師教學方式,我采取導學案上課,課前發給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給學生提出問題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平時注意尊重學生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個性意識,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問題式\"教學,把課堂教得\"活\"起來。堅持下去我相信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新理念》 袁振國
[2]《怎樣教得精彩》 方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