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覆蓋面大,知識量多,學習起來往往感覺無從下手,為了提高效率我認為區域地理的學習一定要抓住思路和方法,從知識層面上升到能力層面,才能加深理解和加強記憶。我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和考試命題方向,我認為近幾年來區域地理重點培養和考察學生的三個方面的能力:地理定位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分析評價能力,并根總結歸納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關鍵詞】區域地理 地理定位 提取信息 分析評價
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地理事物是占有一定空間,有具體位置的,對地理事物的認識和分析必須立足于區域,這也是區域地理的一大特色。近幾年高考越來越多的試題都是以某一區域為切入點來考察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應用。那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1 地理定位能力
地理定位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要讓學生準確記住諸多區域的地理位置、輪廓或地理環境各要素是很困難的。我讓學生如下去做:
首先,“空間聯系記憶”,記住一些重要經緯線穿過的區域。
比如:中國地理
經線:90°E、100°E、110°E、120°E等
緯線:23°26′N、30°N、40°N等
世界地理
經線:0°、120°E、120°W、150°E、70°W等
緯線:0°、30°N、30°S等
其次,“圖文結合”,認真復習每一條經緯線穿過的區域的基礎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等)和老師上課強調的重點、難點。
再次,“心中有網,腦中有線”,閉上眼睛,仔細回憶每一條經緯線穿過的區域及其概況,反復幾次,自然會加深記憶。
2 提取信息能力
區域具有等級性和層次性的特征,這就導致了區域地理領域大、范圍廣、內容多,很難每一個都學到,考試也并不一定考學過的區域,而且往往會考一些陌生的區域,但會提供一定的信息(主要包括文字信息和圖表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其實課本就是一部文字信息和圖表信息的資料集,老師教學就是幫助學生提取信息。我的做法如下:
首先,一定要仔細,文字信息中,往往多是有效信息,干擾信息很少,結合問題和命題意圖,有方向的提取有效信息。而圖表信息則應注意圖標名稱、坐標、圖例、點線面分布特征等,還應鍛煉“圖文轉換”的能力。比如:
【西安市高二年級2011-2012地理第一學期地理期末統考】下圖為“祁連山冰川朝向玫瑰圖”,它是把祁連山總的冰川條數和面積分成100份,把其中4份作為一個長度和面積單位,按不同的方向繪制。讀圖回答
12.祁連山冰川的分布
A.東南多西北少 B.南多北少C.西南多東北少D.北多南少
13.東北和西北朝向冰川條數相當,但面積差異顯著。因為東部比西部
A.日照時間更長B.降水總量更多C.太陽輻射更強D.蒸發強度更大
這道題是一道陌生的提取信息的題目,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圖表信息,學生感覺好像不知所措,但認真仔細的分析,“圖文結合,圖文轉換”之后,就發現12題十分簡單。
其次,注重材料所給信息和已經學習知識之間的聯系,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解讀材料。比如上面的13題,東西部地區地理環境差異是我們所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材料的結合,只要基礎過關,該題就迎刃而解。
3 分析評價能力
新湘教版必修3編者認為“地理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習地理環境各要素,而是要落實在區域上,落實在不同區域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不同模式上,落實在人類對不同地區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上。” 我也認為研究區域的目的主要是評價區域現狀,分析如何促進區域的發展和解決區域存在的問題。而且近幾年的高考也非常注重考察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3.1 通過典型的、真實的案例,分析適當區域,得出研究區域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教師可以選擇課本上的案例,也可以設計一些真實的,更貼近學生生活,或者是社會上的一些熱點事件作為案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感到地理是一門有用的學科。
比如我在講解云貴高云地形地貌時就引用了CCTV10最近報道的一則事件(視頻材料)“廣西省西北部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后來村口逐漸形成了一個湖泊,面積竟達近500畝,村民依靠打魚增加經濟收入,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拉打魚。但突然有一天晚上,就聽得轟隆一聲巨響,第二天早上一看,偌大個湖泊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剩下湖底的亂石雜草。村名們都以為是他們得罪了“湖神”,紛紛祈禱祭天,確實過了幾個月,雨季過后,湖水又慢慢增多,湖面又像以前一樣升高。”
通過這則視頻材料我首先讓學生觀察云貴高原特殊的地貌特征,通過“湖泊失而復得”的材料來分析巖溶地貌的特點,進一步分析地貌成因。像這樣和地理相關的材料還很多,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等,只要我們平時留心觀察和搜集,就會有大量的一手材料。這些材料既能吸引學生眼球,又能體現新課程標準。
3.2 經常歸納總結地理過程的原理和規律,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比如:
① 分析區位因素(主要從以下要素分析)
自然要素: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資源等
社會經濟要素: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政策等
② 分析某區域氣候特點及其成因
主要從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洋流等幾個方面分析
③ 分析流域水文特征
從流速、流量、水位、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幾方面分析
④ 分析區域建港條件
主要從經濟腹地(城市依托)、地形、水文狀況、停靠條件等方面分析
分析評價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有的是課本歸納,有的還需不斷總結,我就不一一列舉。在這里強調一點就是:分析問題時思路要清晰,表達要有條理,這樣考試也容易得分。
3.3 要“進得去,跳得出”,要能把我們在分析案例時積累的思路和方法普遍應用于類似區域,這才是真正的能力提升,我想這也是新人教編者在每一章后面設計一個問題研究的目的。
區域地理需要全面系統地學習,但并不是機械地重復每一區域的基礎知識,而應該重視對知識的加工、整理、比較和聯系, 并鞏周在地圖和空間感之上。在教學中應多一些探討,多一些總結和歸納,從而使知識得到升華、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地理教育》2007年05期《區域地理命題特點及復習策略》.譚智勇.2007
[2] 《高考總復習全解.區域地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薛金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