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在更新,人類在進步。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我們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于是教委提出了中小學教學應從應試教學中走出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教育新思想。為此,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任務——減負增效。筆者提倡關注課堂,落實有效教學,同時闡述了在有效歷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減負增效\"歷史課堂有效教學
1 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
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在\"減負增效\"背景下,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是:
1.1 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即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1.2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而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1.3 有效教學更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所謂\"教學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用的一系列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的知識,以便于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
2 \"減負增效\"背景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實施
2.1 學生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有位哲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2.1.1 先聲奪人,把課教。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講《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播放臺灣歌手潘安邦演唱的《爸爸的草鞋》,1840年中國國門被迫打開,隨后列強在中華大地上肆意踐踏,不平等條約相繼簽訂,致使中國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相繼被強行霸占,時至今日臺灣仍然未能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首歌正表達了臺灣國民黨老兵對祖國大陸深深的思念,這種思念也化為億萬中華兒女的一個心愿:祖國統一。由此導入新課,使得學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鳴。
2.1.2 耳目一新,掘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對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讓學生\"愿學\"\"樂學\"。 如我在講《祖國統一大業》一課時,把教材分成以下幾部分:問題的由來——但悲不見九州同、一國兩制——眾里尋他千百度、港、澳回歸——紫荊蓮花香滿園、兩岸展望——缺月重圓會有時,這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容易貼近學生認知。
2.2 歷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當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拿新唱舊即用陳舊的觀點講述新教材。二是拿來主義即對教材的整合與設計缺乏創新精神。三是唱獨角戲即課堂教學與學生動態生成脫節,我的眼里沒有你。四是\"勇往直前\"即少了點反思,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所以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常做\"有心人\"。
2.2.1 做\"接地氣\"的歷史教師。
教師要變\"教\"為\"導\",教師要從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導演者,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讓歷史重現它迷人的一面。通過引用新材料、創設問題新情境,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引發學生探求創新的欲望,精心鋪設臺階,把學生引入\"設境-探究-合作-發現-解決\"的主動學習中去,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2.2.2 做學習型歷史教師。
新課程的實施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減負增效\"則為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無論\"必修模塊\"或\"選修模塊\"都需要教師去重新整合教材。課程改革的成敗歸到底取決于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即課程\"。因此,歷史教師不光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為廣博的文化知識。如今是一個信息迅速交流的時代,我們的教師只有平時多看看書,上上網,加入一些專業QQ群,擁有自己的博客,才能確保自己不被邊緣化。
2.2.3 在反思中前行。
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3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保障
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學表現。《歷史大綱》規定,\"對歷史教學的評價,要全面體現教學的目的要求,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注重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評價重心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考試、考查。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實施改變了傳統的評價體系,要求評價多元化。它不但要求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及組織能力,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評價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程度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評價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評價方式多元化,如建立學習檔案、撰寫歷史習作、歷史制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多種評價方式。同時,要求評價的多維性,讓學生、社會、家庭、學校、教研部門共同參與評價,做到評價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多樣性的統一。
總之,課改之路,任重道遠。 新課程的理念 ,提倡的是以人為本,新課程的實施,關注的是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這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應該認識到的是,新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為教師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歷史教師只有抓住機遇,與新課程、與學生一道,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才有助于教育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梁仁華.《課程改革與人文教育》,《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年第5期.
[3] 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
[4] 趙亞夫.《關于新世紀歷史課程與教材的若干思考》,《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