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課堂上,傳統的教學,老師處于權威地位,師生關系緊張,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活力。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課堂教學上要尊重學生,強化對話,發揚民主,改進評價方式、推進彼此評價,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由此,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關鍵詞】教學交往平等對話教學民主尊重
什么是交往?什么是教學交往?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這是人基本的交往方式。教學交往,這是師生之間為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成一個目標而進行的相互作用。
目前我國學校教育中有著太多的強制性,致使師生關系十分僵硬和緊張。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三:一是學習壓力。二是教師缺乏良好的素質。三是師道尊嚴依然根深蒂固。這三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就是對學生強制教育或粗暴教育。這樣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個性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倡民主、平等、互動、和諧的師生交往顯得尤為重要。
1 傳統的教師地位和行為模式
長期以來,教師代表了社會的一面,代表了成人的世界,他始終屬于管理者的優勢地位,學生處于被管理的劣勢地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按照預先的教學設計,對學生進行控制。他們的教學模式也是一成不變的,\"介紹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分段教學\",枯燥乏味。學生雖然有自己的興趣世界,想以自己的方式學習,但最終不得不服從教師。同時,教師為了維持秩序,采取一系列手段控制學生,如命令抄課文、背詩詞、訓斥、體罰等。他們總是視自己為權威和知識的掌握者,而視學生為乞求知識的受動者。所以,當教師以\"真理代言人\"的身份出現時,很容易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迷戀于課堂中的\"高壓控制\",而大多數學生表現為表面的服從,內心卻對教師充滿敵意。
教師不能始終以知識\"權威\"的面目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對話必須按照預定的方式進行,教師一直等待學生的標準答案的出現,當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的要求時,教師就采取\"壓\"或粗暴打斷的方法,于是交往就很難繼續進行。當學生用生活的眼光去發現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時,受到了教師\"權威\"、話語\"霸權\"的壓制,學生的理解被當作無用的東西被教師否定了,只好回到教師所希望的對話方式和對話內容。然而,學生的認識一下子又達不到教師的要求(不管這要求是否合理),而且,教師又沒有指出學生的理解到底錯在什么地方,于是,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恐懼,對知識產生了神秘感,導致心理上的困惑與沖突。
2 尊重學生
一切可以稱之為美的作品、美的話語、美的行為等等,都無不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如果師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心靈上達不到溝通,心理的距離必然會增大,這將極大地阻礙學生的學習發展、人格建立。
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發展自尊、自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這有賴于和諧的學習環境,因為,在和諧中,他們才能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從而才會輕松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恐懼。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一起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語文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感情互相交流的過程。我們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師生關系應亦師亦友。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更尊重學生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的技巧,乃至求新、求異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考,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同離合。在平和的氣氛中,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去發現和探求,才會有創造。
3 強化對話教學
交往教學中的對話包括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和生生之間的對話有互動。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影響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互動。這個階段是師生聯系的中介,是第二文本,即教師通過闡述和課堂問答等形式,師生共同創造的文本。學生與學生聯系的文本是第三文本,即學生在理解第一文本和教師理解的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辯答所創造的教學文本。互動包括了相互作用的一切形式,如情緒互相感染,認知互相啟發,相互提問、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觀摩、相互暗示等。其中,對話是互動的集中表現形式。對話的進行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⑴ 設置氣氛,使雙方進入對話情景。或故事導入,或情景設置,或設疑尋答等。
⑵ 文本的展現。教師、學生或師生共同提出活動的課題,學生主動感知或操作。之所以稱為第一文本,就是因為它是教學交往的起點,但不是交往教學的唯一文本,教學最后形成的文本,經過了主體多次理解已發生轉換。
⑶ 教師提問或暗示,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困惑,進入\"憤\"、\"悱\"狀態,或者學生提出問題,引出需要共同探索的問題。
⑷ 多維思考或嘗試多種操作方法。
⑷ 達成共識,獲得情感滿足,保留繼續探索和交往的興趣。
對話的順利進行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① 對話雙方是平等的。
② 對話是謙恭的,負責任的。
③ 對話要信任對方。
④ 對話中需要雙方的合作。
⑤ 對話需要有批判意識。
4 發揚教學民主
教室是師生共同的生活空間,三尺講臺也不應該只由教師一個人壟斷。要讓語文課回歸生活,必須創設教師和學生雙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式的課堂交往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處于富有知識的地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的控制者,學生處在待加工者的地位。事實上在信息化時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學生可能比教師更早獲得信息,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因此,讓語文課回歸生活,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定位,在教學中教師以良師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談方式進行情感教學,對學生理解、信任、尊重,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濃濃深情和殷切的希望,而燃起心靈的火花、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讓學生敢想、敢說。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共同分享理解,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為\"平等中的首席\"。
兒童年齡雖小,但他們都是有主見,有思想的人。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盡情表現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識是當今兒童的特點。教學中要發揚民主,尊重兒童的意見和要求,不能采取強迫命令,無條件服從的方法進行教育,更不能用懲罰的手段對待兒童的錯誤或失敗,應采用說理的方法正面教育,力求師生之間逐步形成相互探討的民主風氣。
5 改進評價方式,推進彼此評價
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一般來說為四種因素制約,即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教師與學生交往的能力,教師對評價手段的使用。尤其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十分看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學評價不當,否定評價過多,用分數卡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是造成師生情感障礙的主要原因。有實驗表明:一個人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潛能的80——90%,甚至更高;否則僅能發揮其潛能的20——30%,甚至更低。自尊心是人的基本要求,只有采取滿足措施,才能促進積極行為的產生。
6 讓學生自己去體驗
毛澤東曾經說過,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親口嘗一嘗的感覺,絕對和只聽說梨子的滋味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也絕對是和只看著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那是自己的親身體驗。真正說出來了,也就真正體驗了;真正體驗到了,內心才會真正有感覺,這種感覺是自己的感受,不是別人的感受;真正感受到了,學生才會對這一事物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書本上的見解、教師的見解。這樣才會有創新,而不是人云亦云。這樣學的東西才會內化為自己的收獲。
當注重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創設教學情景,如故事情景、現實生活情景、問題情景等。激發學生情感,引發聯想的同時,結合具體情景思考一些問題,使學生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中。人的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創設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情感,引起共鳴,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顯然使指一定的生活情境。
學生是擁有無限潛能和發展可能的鮮活生命體,作為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在課堂師生交往過程中,彼此平等的交流、真誠的溝通,互相借鑒,互相吸收,互相補充。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在互動的氛圍中,整個交往過程將充滿創造色彩。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 哈維·席爾瓦著, 張玲譯,《多元智能與學習風格》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 吳慶麟《教育心理學——獻給教師的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
[4]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5] 石鷗《教學病理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