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的真正組成部分是問題和解。波普爾指出:\"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從課堂提問到新概念的形成與確立,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與提高,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增強,無不從\"問題\"開始。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經常發現問題并不是那么好提,問題過于簡單,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問題太難,失去提問價值,會讓許多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問題鏈是指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按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實際,提出若干基礎問題及核心問題,并根據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將這些問題組成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鏈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這樣處理,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復雜問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問題鏈的設計決定著學習活動的方向、順序,也決定著學生思維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因而,問題鏈設計得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中,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設計并合理運用問題鏈,是支持教師教授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工具,有利于將知識點由簡單引向復雜,將學生的錯誤回答或理解引向正確,將學生的思維由識記、理解、應用等較低層次引向分析、綜合、評價等較高層次.有效的問題鏈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 培養思維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下面就此談談做法,以期與同仁探討。
1 \"問題鏈\"設計生活化,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構建有效問題鏈,使學生能盡快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題是我們的共同愿望,而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課程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把\"問題鏈\"與學生生活實際或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出科學對象和科學模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一課時,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問題1:如圖1,請觀察加油機為汽車加油過程,從中能給我們哪些信息呢?
加油站里加油,學生似乎司空見慣,沒想到
數學與生活如此接近,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提起來了,(多媒體演示加油時加油量、金額跳動的情景)
問題2:在此次加油過程中,加油量確定時,金額能確定嗎?
問題3:觀察加油機為汽車加油過程中金額y(元)和加油量x(升)的變化,并填寫下表。
加油量x(升) 2 4 8 …
額y(元) …
問題4:你能說出x和y是怎么變化的么?
問題5: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x和y之間的關系么?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通過創設恰當的情境,將與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鑲嵌在真實的情境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變成一種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實際,運用已有經驗,在情境中主動發現、提出問題,建構假想或猜測,尋求證據等,經過學生自己的主動發現和探究,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學習方式,使數學學習實現從學校情境到社會情境、從虛擬情境到真實情境遷移。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既激起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又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傳授了新知識。
2 \"問題鏈\"設計梯度性,引導學生攻堅克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握,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問題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設問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三思而后問,對問題進行系統設計。問題鏈的設計要有梯度,有層次,難易兼有,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符合學生的思維過程和不同層次的分析能力。教師整堂課的問題設計,既要兼顧知識型問題的設計又要兼顧理解、應用型問題的設計。
案例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倒數\"一課時,設計了如下問題鏈:
通過一系列算式,引出倒數的概念,
問題1:怎樣準確理解倒數的意義?
問題2: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征?
問題3:你還會求哪些數的倒數?
問題4:你是怎樣求這些數的倒數的?
通過鋪設這些小問題,讓學生們由淺入深地逐步掌握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積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順理成章地解決了開始提出的問題,效果很好。創設有效問題鏈是突破\"重難點\"的有效措施。
3 \"問題鏈\"設計開放化,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封閉、單一的問題,難以激發學生思維,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是充滿挑戰和思維參與的問題,所以問題的設計應重視滲透多學科知識,重視答案的開放性。反思以往的課堂教學\"重講解、重記憶、重模仿、輕思維。\"如通過\"舊題新問、不拘泥于教材、條件不確定、答案不唯一\"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作為任務驅動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可以把一節課再次推向高潮,對教學的有效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案例 我在上《看圖找關系》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圖象信息題,我以下面這道題為題材,進行了問題鏈設計。
題目:六年級同學到文化廣場去春游,一部分同學步行,另一部分同學騎自行車沿相同路線前往。步行的同學先出發,如圖是步行和騎自行車的同學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y(千米)與所用的時間t(分鐘)之間的圖象,請根據圖象回答下列問題。(如上圖)
問題1: 步行的同學比騎車的同學早出發幾分鐘?
問題2:誰先到達終點?比另一隊早幾分鐘?
問題3: 騎車的同學在出發后多長時間追上步行的同學?
問題4: 你根據圖象還能得到哪些信息?
在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之后,請同學說出自己所獲得的信息,\"他們的出發地相同\"\"騎車的同學追上步行的同學時離開出發地有多遠?\"有三組同學提出了這個問題,回答的三個同學用了三種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經過多組同學的相互補充,共從圖上羅列了近20條信息。
課堂上的設計開放性問題要講究一個\"度\"字,對開放性問題的教學選擇,必須適應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備課時要對全體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大致估計,選擇那些接近于學生學習\"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是通過學生的現有知識能解決的可行的問題.為使學生能獲得各種水平程度解答,而最有效、最經濟的途經之一便是與課本內容相匹配,將典型的例題及習題進行適當的改編就可以獲得.
總之,數學課堂,無論課型如何,無論教學內容是什么,無論采用何種教學媒體,要使課堂生動,關鍵是看教師如何設計課堂問題并正確運用。有效問題鏈的設計和運用決定著教學的方向,關系到學生思維活動開展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實效,只要我們加強研究,以\"問題鏈\"來梳理教學的脈絡,在這個平臺上,就一定會拓展教師和學生發展的空間,使我們的課堂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