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逐布推進,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要關注學困生的幫扶和轉化,教師應致力于優化課堂,改進教學模式,把課程改革推進地更深更廣。如何根據學生特點創造一種高效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學困生教學改革教學模式高效課堂 合作探究
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時,學生們往往會被課堂上演示的新奇物理現象所深深吸引,表現得很好奇、興奮,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他們慢慢會發現物理只不過是眾多“無聊”科目之一,除了一些物理實驗能調節課堂氣氛之外,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同樣要完成繁重的作業,應對討厭的考試。他們表現出學習不積極,不主動,成績也不理想,物理學困生便逐漸出現了。為什么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很快消退呢?都是因為學生不上進不努力嗎?能不能讓學生學得既輕松有愉快,還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呢?如何讓學困生愛上物理,不再“困”了呢?我認為要從教師自身找原因,完善教學模式,用課堂吸引學生。
1分析學生現狀,做好學困生調研,“知己知彼”
通常意義上的學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學習成績低于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學生。他們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不足,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沒有建立物理思維,達不到初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用考試成績區分學困生,雖然粗糙,不夠科學,但卻是教師最直接最可操作的方法。
以筆者所教的一個班為例,以下是在課堂模式改革之前3次單元考試和1次全市統考物理科目平均分的統計,把每一分數層次的學生界定了一個程度代號:(總人數:48人)
85分以上
(A) 60分—85分
(B) 30分—60分
(C) 15分—30分
(D) 0—15分
(D)
9人 19人 15人 4人 1人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筆者所帶的教學班學困生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這也是筆者所在學校普遍教學成績的一個縮影,因為學校中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民工子弟。他們沒有城市戶口,很多學生在上初中以前是“留守兒童”,后跟隨父母來到城市。他們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足,動力不夠和學習習慣不好等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2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能力是不同的,關注課堂,教師可以總結出學困生在物理課堂上的普遍表象
2.1 對物理學史不了解,對物理學在生活、科技等方面的體現和應用漠不關心。物理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學科,無不滲透在生產生活中,也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及科技發展的水平。推行素質教育,就要在教學中滲透現代科技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2 課前不預習,課堂不能集中注意力,閱讀效率低,不能獲取有用信息;不積極參與師生互動,教師講解不能引發他足夠的思考,并體驗物理思維過程;課堂練習不愛動筆,同時學生數學基礎差,制約著物理學習。
2.3 探究實驗中,不愛惜實驗器材,分組實驗中表現被動,沒有實驗原理支撐,覺得完成實驗是“學習好”的同學的事,與己無關,只要在小組中濫竽充數,蒙混過關就行,不能體會到物理實驗中操作、設計、探究和驗證所經歷的快樂和成就感。
2.4 課后完成作業的數量和質量沒有達到要求,經常出現抄襲現象。概念理解不透徹,雙基掌握較差,學的知識遺忘快,自信心不足,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使他們提不起興趣,沒有耐心和信心完成,最后以抄襲別人的方法應付了事。
2.5 害怕考試,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專研的精神,并且無視成績的好壞,對成績現狀抱無所謂、麻木的態度。總結測驗中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教學規定的基本要求,與達成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差距。
3學困生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智能特點,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
3.1 物理學習能力主要是邏輯—數學智能的體現,有些學生不善于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缺乏探究的邏輯性和獨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長期的學習障礙會導致自信心嚴重喪失,在學習中很少有成功和快樂的體驗。
3.2 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子單位,是孩子進行社會活動的基地。正確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從小在父母的監督下和不斷的糾正過程中才能養成,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大多數以前是“留守兒童”,他們錯失了建立良好親子感情的最好時光,而他們對父母在學習上的監督又很排斥,甚至有抵抗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這個特殊群體時,更要多些愛心和耐心,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生活的快樂和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3.3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的教學方法、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會直接影響每個學生學習的效果。
⑴ 課堂上教師高高在上,以知識的權威形象面對學生,不便于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⑵ 同伴關系也會對學困生的學習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學困生受自卑心理的驅使會不自覺的與優等生隔離,他們認為老師關注的只是優等生,他們只是課堂的配角,而有些優等生也會因為認知方面的差距產生孤立和排斥學困生的情緒,這勢必會影響到學困生的學習狀態。
4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大膽創新,才能逐步完善教學方法。筆者根據本教學班優等生少,學困生比重大的特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改進,總結出了自命名為“5512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把握以下幾個要素:
4.1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采用“A+B+B+C”和“A+B+C+C”式分組,由教師與D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教師親自指導他們討論學習。A為小組長,小組長根據教師提供的名單挑選副組長和組員,如組長挑不到組員、組員重復等問題,由教師幫助解決。
4.2 分組采用“動人不動位”的方法。在上課之前,快速把臨近四張桌子并在一起作為一小組,學生拿好自己的學習用具坐到自己的小組位置上,全班共分為12個小組,B和C位的學生面向教室前面。
4.3 作業從傳統的習題鞏固變為“導學稿”預習。一節新課的學習從作業開始,教師的工作重點也從批改作業轉到備課。導學稿是把教學內容問題化、活動化的師生共用文本。它的設計要經過教師反復斟酌,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分解到一個個問題當中。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完成了導學稿中預習部分;前“5(分鐘)”為預習交流,展開小組討論,自主更正,A會對B和C給予幫助指導,臨近小組的A之間也可以交流討論;后“5(分鐘)”為反饋展示,由學生展示預習成果,除了要解答講學稿中的問題,還要分享通過預習總結出的學習內容、重點和難點;“10(分鐘)”教師講解,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起到引導、點撥和提升的作用,真正做到“先學后講”;“20(分鐘)”完成導學稿中課堂練習部分,下課前教師評講。習題要體現“起點低,多層次,有必做,有選做”,每一道題都是教師精挑細選的典型題,能夠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起到鞏固和提高的作用,讓她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會更加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創新和探究能力,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提高中學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的一項重大舉措,它的進程是復雜、曲折的,但也是擋不住的。課程改革需要勇氣,需要膽量,更需要探究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