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的名著《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在英國出版,迄今已經七十周年。它早已被奉為批判計劃經濟體制的經典。哈耶克認為,計劃經濟會限制個人自由、摧毀人們的責任感和社會的道德基礎;會阻礙財富的生產,造成社會貧困;會導致極權主義的興起。哈耶克說,極權主義不僅會像荷爾德林所說那樣,“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來鋪設一條通向地獄之路”,而且會在政治上走向一條通向奴役之路。
這些道理,已經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了。由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可能的一條危險的道路,相信只要人類存在一天,它就是經典。
在網上看到新一代中國讀者把哈耶克驚為預言家。哈耶克固然在書中發揮了天才的洞見,而且這本書寫于“資本主義低潮”,蘇聯和德國的經濟模式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的能力,還在“蒙蔽”著不少人。但當他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蘇聯和德國的體制已經運行多時,給他提供了具體的分析對象。同時,也并非只有哈耶克在批評計劃經濟,在他以前和他同時代,都有人在批判;我們甚至也可以說,從一個誠實的經濟學家來說,也容易發現計劃經濟制度違背古老的經濟原理,甚至違背某些基本人性的弊端。
本文只想從個人自由的角度來領會這本書的一個小部分。這一點比較有意思。在第九章的開頭,作者先引用了列寧在1917年的一段話:“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同工同酬的管理處,或報酬平等的工廠。”接著,哈耶克又引了托洛茨基在1937年的一段話:“在一個政府是唯一的雇主的國家里,反抗就等于慢慢地餓死。‘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個舊的原則,已由‘不服從者不得食’這個新的原則所代替。”從1917年到1937年間,蘇聯已經扎扎實實地實踐了這一段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讀到這段話,就深深地記住了,因為它概括了八十年代我在工廠觀察的心得。這個道理不需要去實踐,它是一個可以推演出來的“普遍真理”。在實現了高度計劃的體制里,一個車間主任或班組長就可以讓一個工人沒飯吃——只要不給你派活兒就行了。所以,你必須屈服給你派活的條件!你可以不屈服而“辭職”嗎?對不起,計劃體制下沒有辭職這一說。可以開除,那就等于宣布讓你挨餓。人必須隨著“組織關系”走!這是一種人生依附。在你以上,是一層一層的服從。這就是計劃經濟的邏輯。
然而,這些簡單的事實并不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在高級知識分子那里也未必能成為常識。在我讀了《通向奴役之路》十年后,到了新世紀,我參加過一個會。中間有人提到廣東的血汗工廠:工作時間太長,工資太低,上班時大門緊鎖,火災只有坐等燒死。于是有人開始批判資本主義,懷念社會主義了。諸公沒有一個人唱反調。我只好忍不住說:這已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期,原則上工人可以逃跑的(正因為如此它才上鎖),逃向另一家工廠,不需要“組織關系”,不用填“政治面貌”;而傳統社會主義工廠的大門沒上鎖,不時有工人干部溜出來玩兒,但其實是跑不了。
人類的悲劇在于,先知的理論和警告,并不足以避免悲劇的誕生。最近,我在微博上紀念《通向奴役之路》出版七十周年,有人驚奇地發現,這本書1961年就在中國大陸出版過(實際也許還有更早的)。當時也許是“內部讀物”,“僅供參考”或“僅供批判”。但還不是如槍支彈藥一般的嚴控,有平民子弟回憶,當時在圖書館看見過。
郭沫若的兒子郭世英,跟興趣相投的同學組織一個名為“×集團”的讀書小組。我看到一篇文章說,他們讀的書中就有這本。他可能是沾了父親的光,思想先解放一步,但郭世英自殺了。又如張鶴慈(張東蓀先生的孫子),則在勞教所待了十多年,因為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辦理的,“文革”后還不得徹底平反。
要說本書的每一章,每一個分析都很了不起。例如,它談到了宣傳的作用,也就是所謂“ 思想的國有化”也讓中國讀者心有戚戚焉:“如果所有時事新聞的來源都被唯一一個控制者所有效地掌握,那就不再是一個僅僅說服人民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靈巧的宣傳家于是就有力量照自己的選擇來塑造人們的思想傾向,而且,連最明智的和最獨立的人民,也不能完全逃脫這種影響,如果他們長期地和其他一切信息來源隔絕的話。”作者沒有到過當時的蘇聯,也沒有生活在德國,卻把極權主義思想控制技巧準則描繪得如此準確而深入,可見這些情況真是可以按邏輯分析的“體制的弊端”。
(摘自騰訊“大家”,原標題:
“為人奴役之門敞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