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品德和能力的養成有三個來源,學校的知識灌輸、社會實踐的磨煉和家庭的熏陶培養。家庭是這鏈條上的第一環。
家給人的溫暖和關愛
人一落地是一張白紙,先由家庭教育來定底色。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無條件的“愛”,以愛來暖化孩子,煨彎、定型。學校教育有前提,講紀律,講成績;社會教育有前提,講原則,講利害。家庭里的愛,這種博大、包容的愛比社會上同志式、朋友式的愛至少多出兩個特點。
一是絕對的負責。父母的一切行為動機都是為了孩子,沒有隔閡、猜疑,不計教育成本。大人是以犧牲自己的心態來呵護孩子,就像一只老母雞硬是要用自己的體溫把一顆冰冷的蛋焐成一只小雞,并且一直保護到它獨立。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小孩子不吃飯,父母會追著哄著去喂飯;不加衣服,父母追著去給他添衣。有不懂事的孩子說:“我不吃難道你餓呀?”確實,父母肚子不餓,但心中疼。同時又因為有了這種無私的、負責的態度,才敢進行最徹底的教育,不必保留,不用多心,堅決引導孩子向最好的標準看齊,隨時滌除他哪怕是最小的毛病,甚至用打罵的手段,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在成人社交場合看到某人吃相不雅、舉止太俗時,就暗說:家教不好。但說歸說,這時誰也不肯去行教育責任,指破他的缺點。因身份不便,顧慮太多。有些毛病必須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習慣必須在家庭環境中培養,錯過這個環境、氛圍,永難再補。
二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因為有了動機上的無私、負責,才會有效果上的無微不至。孩子徹底生活在一個自由王國中,他所有的潛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孩子有什么想法不會看人臉色而止步,不會自我束縛而罷休。甚至撒嬌、惡作劇也是一種天性的舒展。這樣,他的全部天才基因都會完整地保留下來,將來隨著外部條件的到來,就可能長成這樣那樣的大家、人才,甚至偉人。但是一進入社會教育,哪怕是最初的幼兒園教育都是某種程度的修理、裁剪、規范統一,是規范教育,不是舒展教育、創造教育。
其實,家庭給人的溫暖和關愛,以及由此產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還不止于孩童階段,它將一直伴隨人的終生。表現為夫妻間、兄弟姐妹間、子女與老人間的坦誠指錯、交流、開導、幫助等,這都是任何社會集體所辦不到的。我們細想一下,一個人成家之后,在親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點,得到了多少鼓勵,學到了多少東西,因為家庭成員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業上的難題。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繼續教育機構,但常忽略了這個終身家庭教育機構,一個獨身的人或寄人籬下的人將失去多少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這么想來,人真的不能沒有個家。
沒有家是不行的
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家庭這個細胞,它將無緣發展。雖然,曾有志士仁人說過“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壯語,但那是特殊情況,甘愿犧牲小家為了天下人都能有一個安定的家。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犧牲前在其著名的《與妻書》中說:“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趙一曼烈士對兒子說:“你長大成人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祖國而犧牲的。”亂世舍小家是為救國家,盛世則要思小家而固大家。
歷史上也確實有過放大無家思想的實驗,但都以失敗告終。如太平天國,分成男營、女營,夫妻不得團聚;人民公社搞大食堂,取消小家庭的溫馨;“文革”前的干部分配制度造成千萬個家庭的兩地分居。近讀一則資料,1930年國民黨立法院甚至討論過要不要家庭的問題。可見任何政黨都有過左的行為,當然都成了歷史的泡沫。
最新的一份社會調查顯示,人們對幸福指數的認同要素,第一是經濟,第二是健康,第三是家庭,然后才是職業、社會、環境等。現在出現的空巢家庭,農村留守兒童,都是變革中我們不愿看到的“家”字牌悲劇。但有三分奈何,誰愿做無家之人?
恩格斯說,家庭就像一個蘋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蘋果。當年林則徐說,煙若不禁,政府將無可充之銀,無可征之丁。現在如果都由這樣的家庭組成社會,國家將無可育之才、可用之才。社會要增加多少本該可以在家庭圈子里消化的矛盾。《西廂記》說,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則為天下計,愿情緣血緣總相續,小家大家皆歡喜。
(摘編自《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