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失敗源于“不接納”
麻省理工的大學成績書里有一個問題:請學生們描述一個自己失敗的經驗,然后從中學到什么,怎樣克服這個挫折。這不是要難為你,而是要看你面對挫折有什么樣的能力,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北美有很多教育學家,認為逆商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商”數。回顧過去的五年,有這么多的災難,如金融危機等,這些都是個人沒辦法控制的一些大災難,要是我們的孩子沒有學會面對挫折,他們連生存都有問題。
但我們的孩子如果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他們反而能夠成為伙伴的安全港灣。因為他們能夠在大家都焦慮時表現淡定,給予安全感。我發現,每一年都會有一兩個這樣的優秀孩子被很多高校搶來搶去。我看到,這些孩子很聰明,他們有很高的理想,很好的人品,而且他們也有承受失敗的能力。
不能夠承擔失敗的最根本的心理是“不接納”。家長不接納自己,家長不接納孩子,家長不允許孩子去接納他自己。
舉個例子,要是孩子失敗了,我們會把它當成是一件壞事。但我家孩子成長的過程,大家有一句話:“傷不死你的,只能讓你更強大。”我們認為失敗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生命每一個階段都是需要經歷的過程。所以失敗不可怕,但是失敗不去學習、不去成長,這才是可怕的。不愿意失敗也是可怕的,因為你為了避免失敗而去做一個安全的選擇,不去冒險,不去突破自己,這才是可怕的。
我覺得嫉妒最根本、更深一層就是不接納自己,對自己沒有安全感,因此去傷害別人,有的極端到世界只有一個人能夠存在——就是“我”。
不要因為沒有勇氣而做安全的選擇
我家老大決定要軍訓,他跟我說:“媽媽,我想要同學們把我看成是一個中國人,而不想把我當成一個老外。我不能跟他們只過好日子,我也要和他們一起吃苦。”所以他選擇跟同學們去軍訓,雖然學校的校長和老師都說你是一個外籍人,你可以完全不去。
當然這對他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但老大跟我們說:“要是我不能跟他們一起吃苦,我就沒有資格當中國人。”所以他就去了。
在路上他也一直禱告,他說:“上帝啊,要是你同意不讓我去,你就讓媽媽忘記250塊的注冊費。”因為我很健忘,常常會忘記錢。結果他在途中對我說需要交250塊的時候,我一翻錢包,剛好250塊,所以他就逃不了了。
然后他去了,第二天他打電話來,我問他:“怎么樣啊?”他說:“媽媽我好想家,可不可以讓我回來?”我內心好糾結,我說:“這個決定是你自己做的,所以媽媽希望你好好地完成它。你可不可以再嘗試一天,要是你明天堅持不了,我就開車載你回來,不問第二句,你要不要再挑戰自己。”他說:“好吧,好吧。”然后就掛了。
過了一天,沒打電話。然后整個軍訓就過了。最后他從大巴下來,很自豪的表情,手里拿了一個紅花。這個紅花是在軍訓營隊里面選出五個心態最好、表現最好、最積極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這朵紅花到現在還貼在孩子的門上。
這對他有很大的意義,但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沒有辦法接受廁所的條件。但是他做了,他的“挫折商”也提高了,對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
另一個例子就是老二。有一天,他的鬧鐘出了故障,沒有起來。他在重點學校,遲到的孩子都會接受很嚴厲的處罰。他就很怕,他說:“媽媽,那我們怎么辦?”
通常同學的母親會說孩子生病了,然后就請了假。我就跟孩子說:“我們是不能撒謊的,我們要真實。但我們能不能禱告,上帝能夠軟化這個老師的心。我們一定要跟老師說實話。”所以我就跟老師發了個短信說:“這次鬧鐘沒有響,因為沒有電池了,凱恩雖然很懼怕懲罰,但他決定要告訴你實話,所以也希望你能了解他愿意承擔所有后果。”
結果他去了學校,老師反而沒有懲罰他,而是把他拉到前面跟大家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因為他勇敢面對現實。
我鼓勵孩子,我寧愿你們勇敢的做一個選擇,去冒險,媽媽在這里做你的后盾。你失敗時我在這邊挺你,但你不要因為沒有勇氣,去做一個安全的選擇。
兒子高中跳窗去酒吧喝酒,如何接納?
我的老大凱文在高中期間,為了跟同學們去三里屯聚會,偷偷跳出窗門,搭公交車去喝酒,隱瞞了我們很長時間。
在兒子12年級的某一天,我強烈感覺需要為孩子們禱告,所以那一個禮拜我就跟我先生為孩子們禁食禱告。有一天回來時,我跟凱文說:“我覺得你已經在水溝里面走了整整一夜了,很疲倦了,但上帝要你坐在恩典上面。”他一聽就大哭起來,然后就沖進房間,我先生追上去了。
然后爸爸把老大帶下來,他跟我講,其實過去這一年半到兩年時間,他因為組了兩個挺受歡迎的樂隊,有很多這類的社交邀請,所以他在晚上,當我們都入睡時,就從屋頂跳出去,搭公交車去和朋友們喝酒,隔幾個星期就會去一次。但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以為他是學習得很疲倦。
當他告訴我們時,我第一個想法就是,我怎么能當一個育兒專家?跟別人怎么講育兒?我徹底的失敗了。但安靜下來,想了幾分鐘后,我在想,其實上帝要我預備自己的心,能夠接受孩子。我們兩個幾乎同時上去擁抱了凱文,說:“現在這個秘密說出來了,比較舒服吧?你知道我們是愛你的,所以,這一段路我們一起走。”然后我就問他:“你還有什么秘密?”他說:“有。”就去他房間拿了兩瓶烈酒出來,說這些是同學送的生日禮物,他喝了一點點。我說:“你覺得有什么要做的嗎?”他說:“我現在把心向你們完全敞開。”他就把兩瓶酒倒掉了。
別讓孩子帶著恐懼往前走
故意給孩子制造“挫折感”,我覺得這些是虛偽的“挫折”,而且缺乏接納的基礎。談逆商需要非常謹慎,因為逆商不是父母加工虛構給孩子的,因為人生已經足夠挫折了。
要是挫折沒有一個更大的“yes”在后面,這會把孩子給壓垮的,而且心理就變得不健康。比如說為了追一個女孩子,我愿意承擔各樣的苦難來贏得這個女孩子的心,這種逆商就是一個有盼望的逆商。但“鷹爸”的那種逆商,把孩子鍛煉到十歲就進入清華,這是一個缺乏以接納為基礎的逆商。孩子努力往前走,克服逆境的動力是恐懼和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基本上是不被接納的,他的前面沒有什么期望,而是后面的一個鞭策。但是一個良性克服的挫折的能力,應該在前面有一個更好的“yes”,一個更美好的前景跟夢想。
是把我拉著往前走,而不是后面一個東西推著我往前走。這是不一樣的,差異在哪?在于父母的接納。要是父母不接納孩子的失敗,他就會恐懼失敗,他會克服挫折,但是他不懂得自己是誰,缺乏自我認知,他缺乏冒險的能力,因為他最后還是會選擇最低的門檻來過關。大部分這樣的例子是過了三四十歲很可能得抑郁癥。他發現人生沒有什么動力讓自己再活下去了,突然間這個虛假的壓力沒了,因為他實現了他的目標。
當這個人真的到了大學,真的找到了工作,發現原來只有這個,自己就為了這么一點點東西就苦了一生,會很失望。因為這不是他自己的夢想,而是別人的恐懼跟別人的夢想。所以為什么這么需要從一個接納孩子的基礎,來幫助他為了要克服困境來激發他的使命感、他的夢想,上帝給他的藍圖,因為在每一個“no”的后面都有一個更大的“yes”。
(摘自 《境界》,是《境界》有聲版文君對蔣佩蓉的一次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