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根叔),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在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李培根的演講《記憶》打動了無數學子的心。2014年3月31日,李培根發表離任演說《遺憾》,在互聯網上流傳甚廣,引發了熱烈討論。
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自由發展
我認為,我們國家沒有從深層次、從本質上去思考教育的意義。從根基上認識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個字就夠了——“人”。我們真的要很深入地去認識教育的話,應該從生命活動的性質、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存價值的尊重等方面去考慮。然而,我們做得很不夠。其實馬克思有一句話,好像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篇文章里講的,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沒有從這個層次上去認識教育。
我們長期以來是從工具意義上來認識教育的,而不是從人的意義上來認識教育。
首先講我們在教育方針上的問題。從我小時候念書開始,中國的教育方針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這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從而成為有覺悟、有文化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當然,后來有所變化,但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我們還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希望學生將來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教育的方針,或者說教育宗旨,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就是有問題的,這是不夠的。
去年在人大會上,我有一個提案,建議把“人的自由發展”這一條加到我們的教育方針里,而且放在首要位置。說具體一點,就是讓學生自由發展。其實,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就有一句話,“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馬克思不僅是強調人的自由發展,而且還強調個人的自由發展,這是最基本的。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共產黨人把《共產黨宣言》奉為經典,卻忽略了這句話。長期以來,“自由”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自由化、自由主義之類的東西,我們甚至時不時把“自由”當成了資產階級的東西。現在,我們有時候也談“自由”,但是不那么理直氣壯,不那么名正言順。
我覺得,如果僅希望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用這樣的理念去培養學生,他們反而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只有不把學生當成一個工具,真正地讓學生自由發展,讓他們把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能夠更好地成人,那樣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正是我們的教育方針所欠缺的。
我一直不提倡學生“聽話”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不自覺地要求學生聽話,學生從小就被培養成很聽話的人。中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校,它有一個傳統就是講學生要“聽話”。我在學校里一直不提倡學生“聽話”,我一直希望學生有質疑、批判精神。我認為我們要培養學生具備公開地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的能力。我記得康德講過,“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如果只要求學生“聽話”,讓他們成為工具,學生何來創新精神、創造精神?從長遠來講,這是影響我們發展的。
我們的教育里有過多的意識形態色彩。當然,也不是說我們完全不需要意識形態教育,是可以有一些的。但如果太多的話,人格教育不到位,這對學生基本人格、現代人格的養成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而且過多的意識形態教育也不會有好的實際效果,基層的教育工作者都能看到這一點。
我感到很遺憾的是,即使從我們意識形態教育的角度去看問題,現實的情況跟我們所期望的也相差太遠。從意識形態上看,我們希望這些人聽黨的話,有個崇高、遠大的理想,將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等等。但現實情況是,在相當一部分青年學生中間,充斥著冷漠、麻木、自私。
國家現代化的關鍵之一是人的現代化。我們如果在人的現代化方面準備不足的話,即使我們在一段時間內發展得很快,最終可能還是有問題。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缺乏現代意識,缺乏公民意識,缺乏民主法治精神,如果中國未來的公民都是這樣的話,我們這個國家能夠很好地現代化嗎?國家的現代化一定是需要現代的人,所以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現代人格。但我們現在做得很不夠。
具體到教育方式上來講,我們也有很多讓學生不自由的地方。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我在華中科技大學就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2011年學校就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寫到黨代會的決議里。在大學里,基本上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真是太簡單不過了。不去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沒能激發學生的潛能,這是教育很大的一個缺憾。在這一點上,國外的教育和我們比較起來,的確要好得多。在國外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明顯比我們要好得多,我在國外念過幾年書,聽過課,深有感觸。嚴復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他在《論世變之亟》中說,“其于為學也,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中國人認為知道得越多越好,西方人崇尚的是發現新的東西。在學生受教育的時期,我們應該要培養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力、質疑的精神、批判性的思維。從教育方式來講,這是我們很欠缺的一面。
這些年,我們在學校里也在試圖做出一些改變。在華中科技大學,我們講未來要有三大戰略轉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的轉變。
(摘編自共識網對李培根的一次專訪,原文題目為“李培根:中國教育的改變,是一個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