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9年,江蘇省中考實行了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形式將聽力和口語合二為一進行測試。教師要面對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調整,促進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口語自動化;特點;問題;方法
自從江蘇省實行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形式進行聽力和口語二合一的測試以來,近幾年的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在人機對話考試中,獲得滿分的學生數量還是很少的,尤其是農村學生,滿分率不超過20%。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一、牛津英語教材中英語聽力的特點
1.聽力試題都是以“任務型”的形式給出的
眾所周知,牛津英語要求學生在樂中學,提倡任務型教學,體現了英語新課程的標準,這應該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所有的聽力試題(20條),都是先給出題目,預先設定幾秒鐘讓學生稍微熟悉并思考一下,然后聽聽力材料,根據材料內容,結合題目,給出答案。這是典型的任務型考題。
2.聽力試題的材料廣泛,關系到學生的每一個方面
牛津教材容量大,覆蓋面廣,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英語輸入量。事實上,分析聽力考試題材,我們可以發現,題目包括了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可以說,它們考查了學生的所有生活,需要學生從各個方面全盤考慮。
3.聽力材料的“情境性”,體現了語言的真實性
一部分聽力材料以對話的形式給出,無論是長對話還是短對話,很顯然都是在以特定的情境下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呈現的,形式聽起來感到親近、真實而不枯燥無味。
4.聽力材料富有時代氣息
在我們的聽力考試中,試題也很有時代氣息。聽力考試與平時的英語教學息息相關,聽力是一門基本功,是“聽說讀寫”四項基本功之首。學生只有在聽懂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理解并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各種問題。
二、聽力考試中學生出現的共同問題
1.學生只聽材料,卻不會理解材料
在聽聽力時,學生已經聽到了某一信息,卻沒有意識到這一信息對解題的影響。做聽力試題的過程,不僅是一個聽的過程,而且是對所聽的材料進行分析整理和思考的過程。
2.對聽力材料的不熟悉而導致心慌意亂
聽力材料的內容有一部分是學生熟悉的,還有一部分內容,來自英美文化,學生覺得很陌生,這些題材,學生本身沒有經歷過,平時就知之甚少,到了考試當然就慌亂。
3.對對話中男女聲音不重視導致解題的錯誤
學生已經聽懂了聽力材料,卻因為男女聲音不注意而導致錯誤。
4.遇到沒有聽懂的內容過分糾結
這是在聽力考試時最讓人忌諱的一個問題。在聽力材料中,肯定會有各種原因(生詞、連讀、爆破、音調等)導致部分內容沒有聽懂。在這種情況下,過分糾結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一題沒有聽懂就過分糾結,錄音刷刷地呼嘯而過,后面的題目也都錯過了,甚至連錄音到哪兒都不知道。
5.語音的不熟悉導致畏懼心理
在自動化考試中,全部采用英美人士朗讀,可以說是地道的英美口音。這當然與中國的英語老師的口音有或多或少的差別。少數同學由于聽慣了自己老師的口音而導致了對電腦錄音的畏懼,影響了聽力。由于有了障礙,錯誤就在所難免了。
我們一定要突破常規,潛心研究探討出一條既符合學生實際,又能有效提高學生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來。
三、提高學生聽力的有效途徑
1.培養學生英語思考的能力
這是在做英語聽力時學生最缺乏的能力,我們作為英語老師,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從所聽到的材料中獲取、選擇和重新組合信息的能力。
2.精心創設合理的語言情境
在平時的訓練中,要避免機械的、單一的訓練,而造成學生感覺和思維的疲勞;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訓練;要對話型和短文型并重,數字題、圖畫題有所兼顧。
3.關注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
不同的國家當然會有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差異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注意積累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識。
4.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敏感度
聽力考試有時會有時間、價格等,它們都會涉及數字。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數字保持高度的敏感度。
平時的教學或訓練當然很重要,它為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考試時,我們也要教育學生注意做題技巧。
四、聽力考試的做題技巧
1.瀏覽題目,仔細審題
在聽錄音之前,每一道題目都會有5秒鐘的時間讓學生瀏覽題目,有時通過閱讀題目,學生會預測到可能會聽到的內容。
2.巧用排除法
當選項中兩個意思相近時,這兩個就都不是正確答案。因為不可能有兩個正確答案,所以正確答案只能是剩下的那個了。
3.看清題目,不要陷入思維定勢的怪圈
有時題目中有not true或not mentioned等字眼,學生在做題時尤其要注意。
4.不要輕易修改答案
聽力考試不同于筆試,學生不可能再有聽的機會了。所以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不要修改以前的答案。教育學生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
參考文獻:
[1]張迅.論英語口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8).
[2]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論[J].教育研究,1989(12).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