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課程總目標”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體驗與閱讀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語文教師的職責就在于重視并正確引導學生“在體驗中閱讀,在閱讀中體驗”以不斷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體驗;感悟;形象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體驗”及其同義詞“感受”“感悟”等詞語的出現頻率很高,這值得我們重視。
一、引導學生結合體驗進行閱讀
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其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在尊重學生獨特的個性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主體性,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用眼看、用嘴說、用耳聽、用手做、用心想……
二、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各種體驗
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經歷等實踐活動,把他們引入閱讀的殿堂,讓他們憑依自身的體驗輕松地掌握一定的“知識與能力”,學會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他們由體驗走向閱讀。同時,我們也要指導他們更深入地進行閱讀活動,以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知識,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素質。
(一)體驗朗讀的意義
1.朗讀可以培養語感
語感的培養有多種途徑和方式,但朗讀不乏為一種主要的手段。語感是接受與表達的中介,接受得好,語感就強;語感強,表達就好。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語感訓練。
2.朗讀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讀《松鼠》一文時,筆者沒有像教學一般說明文那樣從說明的對象、特征,說明的順序,說明方法,詞語的準確性等方面逐一剖析,而是讓學生在朗讀中不知不覺地解決這些問題,效果非常好。采取的步驟是這樣的:首先讓學生利用注釋以及字典、詞典等自由閱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把課文讀流暢;然后讓學生放聲朗讀,注意每一段的不同,思考并討論為什么要這樣讀;最后讓學生個別朗讀,其他同學加以評價。有一位同學把“松鼠”改為“我”加以朗讀,讀得生動有趣……讀的同學很認真,聽的同學也非常投入,整個課堂充滿了輕松而又活躍的氣氛。
3.朗讀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每次執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總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為父子之間那真摯深厚的感情,也為朱自清先生那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體會感情。通過反復朗讀,父親對兒子的悉心照顧和強有力的責任心,一幕幕動人的情景便會浮現于腦海中,體察出生活中的我們。平淡質樸的語言需要朗讀,需要品味出語言背后的意蘊;有韻律節奏的語言更要讀,更要細心體會、品嘗。
(二)體驗想象的奇妙
想象,就是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人的頭腦不僅能夠產生過去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夠產生過去從未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以說想象是人類通向藝術殿堂的翅膀,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體驗審美的愉悅
1.品味佳詞妙句,感受語言美
清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袁枚說過:“余嘗謂: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臥,用筆亦然。”古詩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以說都達到了“字立紙上”的藝術高度。讀著這些句子,一幅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的春花圖便展現在我們眼前。
2.分析形象,領悟精神美
文學作品通過塑造文學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作者的感情,打動讀者的心靈。一個感人的文學形象,可以激起千百萬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產生激憤之情。形象越鮮明,對讀者的思想影響就越深遠。讀者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發美好情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美好精神的激情與行為。
3.深入作品,感受作者的真情美
《莊子·漁父》說:“不精不誠,不能感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可以說作者是在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表達真情。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也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靈魂。讀陸游、辛棄疾等的詞句,我們感受到的是一顆顆滾燙的愛國之心;讀柳宗元、王安石的文章,他們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讓人感動不已;讀席慕容、畢淑敏的散文,我們感受到的是她們對生命的熱愛……寫作者吐露的這些心聲怎一個“情”字了得!讀著這些作品,虛偽、冷漠定會遠離我們而去!
體驗與閱讀稱得上是提高語文素養乃至人文素養的雙刃劍,引導學生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陳鳳鳴.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6).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