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歷史老師的教學任務就是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理解課本內容。針對歷史學科,思辨能力是要培養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有效的策略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培養。
關鍵詞:歷史興趣;思辨能力;巧設問題
思辨能力是進行思維辨析的能力,同時,也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能力,也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并不具備思辨能力。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加強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一、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在教學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這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社會性以及實用性,一定要加強教學內容和生活實踐間的聯系,要盡最大的可能來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熱點話題,把教學內容和熱點話題相互融合,把很多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進行融合,再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和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學生就有興趣,也會主動參與。比如,在講解盧溝橋事變的時候,可以給學生觀看一些盧溝橋的圖片,還有就是可以讓去過盧溝橋的學生來講解盧溝橋上的景象,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感受歷史的生動性、真實性,就能夠進一步地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在講解虎門銷煙的時候,用幻燈片播放一些圖片以及影視片段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對真實的環境了解了,就可以更加深入地對相關知識來理解,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掌握。教學時,我們還要盡可能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在教學時,多運用一些有趣的詩詞、歌曲,比如《鄉愁》《祈禱》,也可以盡可能地給學生多講解一些歷史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相應的歷史氛圍,這樣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就會更加容易理解,也更有興趣,更愿意思考。總之,老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參與性,這樣才可以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巧設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疑問是思維的重要導火線,就教育而言,提問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提問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整裝待發帶著問題去上課,設置問題和臺階幫助學生思考和理解。提出問題,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學習熱情也會異常高漲。比如在進行《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教學時,可以這樣拓展學生的思維:A.農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分配原則?B.農民是否愿意接受“天朝田畝制度”的產品分配原則?C.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方式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能否行得通?D.《資政新篇》發展經濟的方式農民能接受嗎?E.當時有條件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嗎?等。又如在講義和團時,對“扶清滅洋”口號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這一口號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2)口號中的“清”具體指什么?(3)“洋”的具體含義是什么?(4)這種滅洋方式是否可取?為什么?(5)這一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等,這樣層層遞進,巧設問題,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又可以分解和突破教學難點,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我們要改革原有的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那么創新的關鍵就是要勇于提出問題。但是現在很多學生都不善于提出問題,學生在成長階段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小時候對于很多問題都會有好奇心,但是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固有的知識就習慣接受,不會質疑。我們對這個原因進行探究就會發現,是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習慣于接受,不能也不愿意提出疑問。那么,要想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我們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老師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提出肯定。針對課堂上不喜歡發言的學生,當他們發言的時候,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即使他們的觀點不是很正確,但是要對他們勇敢的精神給予肯定。老師和學生可以就某個觀點進行討論,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學生在這個時候就要勇于質疑,老師也要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學生多思、多想,在不間斷的疑問中獲取新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高中歷史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了解,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分析、理解來掌握一定問題解決的方法,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求知欲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可以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進步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蘇益賢.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J].科教導刊,2014(1):3-5.
[2]陳兵.思辨缺席與Seminar教學范式[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1(2):3-5.
[3]李卿.試論當前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1(7):10-11.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