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能力是語文能力的兩條腿,兩只翅膀。往往閱讀教學容易展開,寫作教學總不那么容易進行。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怎樣在閱讀中落實、促進寫作教學。
教師應善于轉化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寫作教學的因素,并適時巧妙點撥,培養(yǎng)學生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營養(yǎng),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的能力。
一、從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開發(fā)寫作資源,借鑒寫作手法,啟發(fā)寫作思路
1.點化課文中巧妙的寫作手法供學生學習
《沁園春·長沙》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情景交融”寫作手法。作者把滿腔書生意氣、革命豪情借眼前“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秋景抒發(fā)出來,詩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可以糾正學生為寫景而寫景,“寫景與抒情達意兩不相關”的問題。本課課后作業(yè)也安排了“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內容。如“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萬水千山”之“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水拍云崖”“橋橫鐵索”。這種壯麗之景、豪邁之情,水乳交融,使作者革命樂觀主義、英雄主義豪情得以充分抒發(fā),感染無數(shù)讀者。
又如《雨巷》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習“選擇合適意象來抒情達意”。作者巧妙選擇了“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獨自彷徨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來抒發(fā)內心對愛情、對事業(yè)、對人生含蓄、朦朧、晦澀的憂傷、希望、欣喜之情,反映時代低迷情緒。
又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學。作者運用大量的排比、反復手法,抒發(fā)對大堰河的懷念與熱愛。教學中我布置了一道作業(yè):寫一首詩,內容寫下層勞動者的光輝人生。其實就是把寫作單元《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第二題稍作改動。學生借鑒寫作手法,尤其是詩中排比、反復的修辭,寫了自己的父母、老師辛勞而偉大的感人生活片段。
2.巧妙點化閱讀教學中的選材特點,解決學生寫作時“無米之炊”
《鴻門宴》教學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從身邊人物身上發(fā)現(xiàn)個性特點,誰和項羽一樣直率魯莽,驕傲自大;誰和劉邦一樣善于權謀,屈伸忍讓;誰如樊噲粗中有細,能文能武;誰如范增一樣,計劃總不能實現(xiàn)……
《小狗包弟》借作者與小狗的故事,表達了對良心的反省懺悔、對時代的反思,這正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我們身邊多少小中見大的事情被忽略,如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疼愛,老師對學生的幫助與關心,同學鄰里之間的相互關心,這都是挖掘不盡的寫作素材之金礦。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語言、神態(tài)、動作寫人,使梁啟超先生形象躍然紙上。但同學們寫作時,往往是敘述代替了描寫,寫記敘文通篇只是敘述,波瀾不驚,缺少對人物的描寫。學這篇課文正好可以啟發(fā)學生學習描寫手法。
二、在寫作指導時,想方設法從閱讀中得到啟發(fā)借鑒
1.素材選擇
高中寫作教學,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缺乏素材。其實課文中包含大量素材,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梳理、積累素材的習慣。如燭之武、劉邦、項羽、巴金、劉和珍……這些課文中的主人公都可以多角度和多層次選用、剪裁,用到寫作之中。
2.每一篇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都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
司馬遷、魯迅、巴金、左丘明、毛澤東、艾青……這些作家的人生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成長經(jīng)歷,都是學生最容易用到的素材,只是學生往往忘記了這些寶庫。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的確,老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裁剪、學會運用。因為,學習的時候,處處都是學問,只是要巧妙點撥,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讀和寫一定會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兩個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手段,語文教學就能如虎添翼,走進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鄧作平.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4(4).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