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設與生成作為一對矛盾,在實際的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卻在新課改提出的“生成”與傳統的“預設”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就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關系進行分析。
關鍵詞:預設;生成;知識目標
傳統教學的預設性存在著機械化與城市化的問題,因而在新課改中針對這一問題,生成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就被提出來并用于實踐教學中,且有效地改善了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足。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對生成性教學了解得不多,因而理解就沒那么全面,這就導致對教師、對傳統的預設教學與新的生成教學方式關系處理不當,從而影響物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一、全面理解物理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教學中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實然性”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一直將教育教學的目標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將學生學習后的行為效果進行了課前的預設。但是,這種傳統的預設忽略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只是將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學生所要完成的只是將教師傳授的知識接受、服從并具體到行為中執行便可。但是,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欲望與學習的主動性才應該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的問題。而生成性教學在教師的教學智慧與理論素養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與熱情來對待每一位學生,同時還要做好教學的反思與總結工作。但是,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很難做到這些。教師想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又充分傳達生成性教學的教學主張與教學精神,卻總沒辦法調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對生成性教學的理解也不夠科學,片面的理解導致了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既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實現教學目標,也不能正確應用新型的生成性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向出現混亂、迷失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對生成性教學的了解不夠。
(二)教學中預設與生成關系的“應然性”
在物理教學中,預設與生成之間的“應然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預設與生成實際上是同時存在的。物理課堂通過教學的過程與內容以及教學的主體方面,充分表現了教學的二重性的特點。與其他的自然物相比,人具備了自身的確定性與恒定性。但是,人也會根據自己需求的變化,而打破本身的確定性,追求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樣就可以實現“應是”的需求或目的了。具體到初中物理教學中來說,教師與學生都是作為人存在的,在考慮他們自身的確定性與恒定性的同時,還要注重二者之間關注的平衡度,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的二重性。此外,教學的內容也是具有二重性的,它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學的內容并不能直接進入學生的大腦,它必定要經過學生自身的大腦加工,通過與自己實際的生活經驗與經歷相聯系,才能將新知識吸收。第二,預設與生成在物理教學中是辯證統一的。首先,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對應關系卻并不對立。“預設”主要是針對結果的一個提前設計,它強調的是結果的預設。而生成主要針對的是教學的過程,它對教學過程起一個動態的調節作用的,強調的是過程的生成。其次,物理教學中的生成是對預設進行的補充與擴展。雖然教師課前會做好預設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新的內容生成,這樣就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相互補充。
二、正確把握物理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正確把握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才能推動初中物理教學更加有效地進行。而實行“彈性化教學”是實現預設與生成的必然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彈性化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預設教學目標時,不能只局限于認知等比較淺顯的教學目標,還應該注重方法與過程的傳授與講解。比如:“牛頓第二定律”這一章節內容,教師首先要確定知識目標,即,學生需要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還要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含義和內容,同時還要熟悉這一定律的實驗過程。其次就是要確定能力目標,即要求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觀察物體的加速度以及質量、受外力影響的大小等多方面的關系,從而對這一定律進行總結。最后,教師還要設定一定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即,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了對規律的總結與歸納,從而推動了各種層次學生的進步。第二,彈性化的教學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需要從教材中把握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然后結合自己的創造性,從而確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生成彈性化的教學過程。第三,彈性化的教學過程。彈性化的教學過程有利于確保物理教學的有效生成。教師在預設教學過程時,要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學習能力作為重要的參考,從而預設教學活動,形成彈性化的教學過程。
通過本文關于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要想實現物理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就得借助“彈性化教學”模式,從教學的目標、過程以及內容等三方面實行彈性化的教學,從而確保物理教學的有效預設與生成。相信本文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物理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沈學兵.精心預設 精彩生成 初中物理實驗準備工作的注意事項[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4(4):10-12.
[2]孫紅文.從課型角度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預設“問題串”[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4):42-43.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