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對于一個初中生而言是一門深奧的課程,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使思維更加縝密,也促使學生理智看待問題。那么,如何使學生愛上數學、學好數學呢?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一、掌握初中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運用到數學學習上就是要我們了解數學本身的特點,只有了解數學才能夠掌握數學,為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打下基礎。
首先,它具有知識點多的特點。數學學科一定程度上與文科相似,因為數學學科需要熟記數學公式還有一些法則。作為初中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是初中所有理科的基礎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冗雜,所以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一定要了解這一點,不要把知識點多這一特點當作自己學習數學的負擔。掌握數學的知識點會對以后學習數學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計算題中有運用數學公式的地方,如果你掌握這一知識點,那么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其次,它具備難點多的特點。在一些初中考題中不單單是考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多的是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因為初中數學在小學數學原有的基礎上提升知識和技能的難度,更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思考性和縝密的邏輯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特點,并且把這一特點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克服在數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提倡“數學實踐”,把課堂“搬到”室外
在新課改之前,老師還是延續原來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不和學生進行互動也不講究數學實踐,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為了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老師需要針對數學的特點多鼓勵學生實踐,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初中數學是學好其他理科學科的基礎,所以為了平衡各學科的發展,我們需要把數學先學好。
初中不像高中有著高考的升學壓力,學習壓力也沒有那么大,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多提倡實踐,給予學生更多在室外學習數學的機會和親自動手參與其中的學習數學的機會。例如,多鼓勵學生在黑板上寫下解題步驟和動手在黑板上為同學進行示范。也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身影并把這些感受寫下來在班級里分享。這樣學生可以親自參與其中,學生會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逐漸產生發現和探究的心理,老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講解數學知識,學生會更容易接受,從而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們還要把教室“搬到”室外。主要是希望老師能夠多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尋找學習數學的靈感,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減少學習數學的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在教室外就會打破傳統授課的規則,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為什么要進行數學學習。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完全脫離好玩的天性,所以適當的勞逸結合會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盼著上數學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要注重實踐在任何事情中的重要性,學習當然也不能例外。比如講到“黃金分割”時,在引入新授的時候,可以發問學生:舞臺上的主持人手持麥克風站在哪個位置最為理想?問題一出,學生積極思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后接著發問:大家想知道答案嗎?這時明確告訴學生:主持人應站在偏離舞臺中點的某一側的一個點位,這個點就是數學上所謂的“黃金分割點”,今天我們要講的章節名稱就叫“黃金分割”。在這樣的激發之下,學生不覺坐正了身姿,饒有趣味地繼續聽課,這個環節為本堂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了解學生需求,掌握學生特點
在培養數學興趣中,老師是主導者,因為老師掌握著數學這門課程的主動權。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作為老師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要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課堂,從而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更正和改善。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不但能使學生感覺到被尊重,還能使得老師受到學生的喜愛。更重要的是老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需求。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或者特點,對于學習方法的接受也是不同的,作為教師要掌握這一點,課下與學生進行溝通,課上轉變教學方式。
學生需要足夠的學習空間,也需要獲得足夠的尊重,教師應該了解到這一點,從而更好地進行數學教學。不要只把學生當作傳授知識的對象,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不要讓學生感覺到身份上的差異,這樣會讓學生從心里感覺到受到尊重從而增加自己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了解學生需求、掌握學生的特點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所以教師要掌握這一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以上幾點是筆者提出的關于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建議,意在使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從而使得數學學習不再乏味,變成一種能夠吸引人的學科。我們都知道數學在課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更愛學習數學,從而改善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培養數學型人才,為國家的數學研究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袁傳義.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中生數學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管窺[J].考試周刊,2012(78).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