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采用“動”與“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營造高效的歷史課堂。從初中歷史教學活動著手,重點分析了“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動’和‘靜’的思考”這一問題。力求找到促進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三“動”;三“靜”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初中歷史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將“動”與“靜”充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同時歷史教師要協調好“動”與“靜”,確保歷史課堂的有序進行。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動”的表現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動口說、動口讀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踴躍發言,積極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同時還要參與到課堂討論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中歷史教師要給學生留下足夠多的時間展示他們自己,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合理調整教學思路。有時候教師利用朗讀教學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教材中的重要歷史事件,不斷加深學生對這些的記憶。然而對于那些評價性、結論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采用齊讀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出活潑的教學氛圍。
2.動手做、動手記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要不斷探究、敢于動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借助做歷史表格、歷史簡報等多種形式來處理歷史信息,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及時記錄課堂中重點內容,并且跟著老師的思路將一些教學要點勾畫出來。學生自己動手記筆記,不僅重點突出了歷史知識的體系,還為學生以后復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動腦想
動腦想成為新課程下歷史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問題,教師要鼓勵每一位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且踴躍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靜”的表現
初中歷史教學中“靜”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要靜下心來閱讀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師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以及把握重點的技巧,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歷史事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靜下心來帶著老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閱讀。教師這樣做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學生要靜下心來認真聽課以及思考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初中歷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因此,很多學生會不時地開小差,這種教學方式所取得教學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為了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巧設問題或者適時為學生安排任務,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如果教師采用的單一的問答式教學模式,那么學生僅僅回答了淺層次的問題,該問答式教學模式欠缺思維深度。巧設問題是指學生不能立馬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是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以及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聽講、專心思考的好習慣。
3.學生要靜下心來做練習
在學習過程中,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將精講、精練作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隨堂練、課后練以及單元練等,通過練習可以扎實學生的基礎,從練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以往的“題海戰術”已經不可行,初中歷史教師要精選典型例題,傳授給學生審題以及解題的方法,并且教師還要根據課程的要求讓學生做練習,在練習中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不管是在審題過程中,還是在閱讀分析以及解題過程中都離不開精心思考,學生要做到細心、專心、耐心,提高自己解題的正確率。
“動”與“靜”本身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動”和“靜”之間的關系,將“動”與“靜”充分結合起來,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初中歷史教師不能將“動”與“靜”的結合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挖掘其中的內涵,確保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林祥寶.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空間觀的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王曉艷.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1.
[3]崔峰.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新課程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J].吉林教育,2014(28).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