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外延是生活,脫離生活的語文教學必將阻礙學生語言實踐運用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視生活化教學的開展,能讓學生立足課堂、體驗生活和可持續成長。
關鍵詞:高中語文;立足教材;立足課堂;立足學生
19世紀,美國大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論。他認為“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語文課堂更應該基于教材,拓展閱讀;立足課堂與學生,聯系生活,實施教學,再走出課堂,實踐社會,體驗生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學生在這個循環中才能不斷獲得真正的知識,得到真正的成長。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那么,現實教學的情形如何呢?《高祖本紀》文中提到劉邦在被項羽封為漢王后趕往封地,采納張良的建議燒絕棧道以示無東向之心。有學生提問“棧道”是什么東西,為什么燒了就表明沒有向東謀反的心思了?我挺意外,沒想到還有學生不明白這個,詢問班里的其他學生,不知道的人還不少。其實李白《蜀道難》,“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早已接觸“棧道”一詞,如今看來,學生并沒有掌握到位。這讓人感慨:學生知識儲備太少了,而且還缺乏獲取知識的途徑,與學習之外的生活脫了節?這對語文學習,對學生的長遠發展無疑都是不利的。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
究其原因在于傳統教育始終按照成人的眼光看待世界,把成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作為教材,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完全忽視學生的實際和現實需要,因而根本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時過分注重技術性訓練。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一味地灌輸知識點,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訓練考點知識,例如大量地背誦和反復地練習,精確到字數的答題角度和解題思路,總想著萬無一失,卻發現學生最基本的理解文章和材料都沒有做到位,談何答題角度和思路呢?文章看不懂,學生喪氣無比,教師心急如焚,繁重的背誦任務還讓有的學生產生了厭倦情緒,頻頻出錯的基礎訓練,讓很多老師感嘆:大把的時間和精力付之東流。這時候的語文學習,對老師對學生都無樂趣可言。這是因為教師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功能,卻割裂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基于此,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目標刻不容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立足教材,拓展閱讀
學生手中的教材是濃縮的精華。例如,蘇教版教材選入語文讀本的,絕大多數是名家名篇,教師可以大膽取舍教材,為學生擬定閱讀計劃,汲取書中精華,或欣賞幽默或犀利的文筆,感受名家的言近旨遠;或解剖繁復的生活現象,共鳴作者博大的情懷;抑或歌頌時代杰出的人物,品味成敗得失后的人生況味。學生的生活一旦與閱讀聯系起來,就立即變得生動和豐富起來。在這里,教師要做的就是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真正打開語文學習的活水源頭。
二、立足課堂,創設情境
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其感悟能力之上的。生活是語言文字的本源,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情景,為學生的感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情境教學,是結合課文教學目標,創造出具體生活情景的教學方法。展示情境,主要采用多媒體課件。例如,李白的《蜀道難》,描寫了蜀道的高峻與險要,課堂上就可以通過課件展示蜀地的歷史和蜀道的由來,“棧道”為何物,幾張圖片既解答了學生的疑惑,又豐富了課堂內容,還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的主題。
三、聯系生活,立足學生
這種做法是指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接觸、了解社會提供“窗口”。在校生的時間有限,獲取知識的渠道比較單一,教師的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組織指導學生閱讀報紙、雜志和收看電視,例如,央視的《朝聞天下》《焦點訪談》等節目,包羅萬象,信息量大,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內容都是學生應該知道的。學生居教室一隅能洞曉國際、國內大事,看小小熒屏能覽盡天下風云,在有限的時間里占領了無限的空間。最好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并能與學生同看,適時做一些恰當的點評,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電視內容。
四、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生活
這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并激勵學生,充分利用社會中現有的語文實踐資源,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將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放到生活中去驗證;從生活中的語文實踐去尋找蘊含的語文現象。例如,課堂教學涉及傳統習俗,就可以布置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談談有哪些傳統習俗;針對社會上一些不規范用字現象,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觀察并糾正這類現象等等。
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擴大語文教學概念的外延,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重視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熱愛生活和品味生活,語文與課外活動形成互補。學生真正走向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21世紀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站在教育前線的語文教師,應加快課改步伐,架起語文與生活之橋梁,奏響語文生活化的樂章,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放飛語文思維!
參考文獻:
[1]葛海麗.也談高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對策與方法[J].教師,2013(6).
[2]孫奇芳.語文教學生活化初探[J].教育觀察,2013(20).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