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自身經驗與體會分析,淺議新課程改革的認識誤區:課改影響學生成績,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盲目追求探究性教學方式,盲目拓寬,加深教材內容,忽略作業設計。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學方式;教材內容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新課改實施中,一些教師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一、課改影響學生成績
一些教師在實行課改時存在一種顧慮:課改會影響學生成績。而家長、社會甚至教育主管部門更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看待教育質量,所以教師在實際課程改革中只是停留在理念上,不能大膽實踐。許多教師為了“響應”課改的號召,在教育管理部門檢查時或進行觀摩課、示范課教學時,才使用基本符合課改精神的教學模式,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實施傳統的接受性教育,而且教育的主要目的仍是為了“應試”。新教材的使用也就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事實上,課改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它和考試成績的提高并不矛盾,筆者在剛開始進行新教育時也有如此顧慮,但在教學實踐中,經過不斷研究和探索新教材,發現有很多欄目設置得很好。如新教材中的“聯想質疑”欄目一般安排在探討新問題之前,要求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聯想,提出問題。“交流研討”欄目,有的安排在學生學習新內容之前,有的安排在學生獲得有關知識和結論之后,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爸R拓展”欄目一般出現在本節內容的末尾,主要提供與基本知識相關的拓展內容,展示社會、生活和自然中的化學現象。充分利用這些欄目設置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營造和諧、自由的學習氛圍。
二、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忽略教師的指導作用。有的教師為了追求師生互動,將過去的“滿堂灌”改為“滿堂問”,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問到底,學生忙于應付;或者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究。
從教學實效來講,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并不好,前一種教學方式由于提出的問題較多顯得繁而無序、瑣而無綱,從而造成重點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學生心中仍存疑惑,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后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由探究,由于本地區學生從高一才實行新課改,以前接受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自由探究根本就無從下手,所以一堂課下來學生獲得的知識甚微。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剛開始進行探究性活動,教師要提供大量的指導和幫助,如教師可以提供具體的教學事例和程序,由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并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就有了探究的目標和方向。
三、盲目追求探究性教學方式
新課程教學思想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認為實行新課改就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從而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否適用,一律采用探究性教學,這種認識有些偏頗。有效的教學要采用多種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種探究的方法去講授化學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事實上,在中學化學知識領域,有些內容適合采用接受式為主的教學,如阿夫加德羅常數、物質的量、質量數等,這些知識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需要由教師直接告訴相應的概念,有些化學技能技巧的培養則需要用練習法。
四、盲目拓寬加深教材內容
很多教師對新教材的內容設置持有懷疑態度,教師的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筆者在最初進行新教材教學時也曾有這種困惑。因為很多教學內容在舊教材中是一章的內容,而在新教材中以一節的內容出現,而且內容設置簡單。教師生怕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所以對新教材所涉及的某一知識點一加再加,隨之課堂內容增多,教師的教學不得不使用滿堂灌來壓縮課時,完成教學任務。而對學生來說是被動地記、被動地學,但總體來說效果不佳。但筆者從教學實踐和對新教材必修與選修內容的研究發現,教師不必擔心知識淺顯,必修教材只是鋪墊,學生只要對其內容掌握扎實就行。
五、忽略作業設計
實施新教材,一些教師感到課后練習少,課后所涉及的練習往往又是本節內容的綜合體,一節課下來作業很難布置,所學知識無法鞏固,這樣一來一些教師就加大、補充練習,增加學生的作業量,使很多學生形成被動完成作業的習慣,久而久之就變成做作業的機器,創造性思維受到阻礙。事實上,筆者認為教師應重視作業的設計,在精講和一題多練上下工夫。開始時,學生就一些數據生搬硬套,經過指導和訓練學生就能設計出較科學的題目。通過作業設計,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全面實施新課改既需要我們的耐心和努力,又需要我們付諸教學實踐。以上就是本人在新教材教學中的淺陋之見,僅供在新教材實施教學中的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