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導學案教學受到眾多老師的青睞。指出導學案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導學案;問題與困惑;能力培養
導學案是用于指導學生如何優化開展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好的導學案融能力與知識為一體,并將對學生情感及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入其中。在對學生進行導學的過程中,我對各實驗班進行了觀察與分析,發現各實驗班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與困惑,具體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一、實驗教學過程中,差生更差,失去興趣與競爭力;優生更優,洋洋得意,輕達目標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在對學生進行自我能力培養的導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反映,同一個班的學生差生更差,失去興趣與競爭力;優生更優,洋洋得意,輕達目標。差生更差不是我們教學改革的目的,專為優生服務也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讓我們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學有所得、快樂地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地自我成長才是我們的課改目的。
針對這種現象,我們采用“組員流動與組長負責制”。具體做法是:
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種小組。一種是知識能力小組,將全班學生按照他們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按好、中、差分成A、B、C三組;另一種是學習小組,一個小組有四至六名學生,選出一名知識水平高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做學習小組長,學習小組長實行競聘選用方式,每個學習小組中都有A、B、C三類不同水平的學生。針對優差生,我們可以采用“一時三份”個案的方法,也就是針對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層次設計三種相互關聯的學案,保底達成教學目標后再提升,促使好生與差生都有一個能達到的目標,能完成知識接受與能力培養,讓差生與好生都只有“跳一跳”才能摘取蘋果,不會讓差生吃得到而消化不了,又不會讓優生學不足而吃不飽。
二、導學時,重視能力的發展,忽視知識的獲取
新課程教學理念就學生方面來說,有一個共性就是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導學時,尤其如此。我相信大家都認同這一觀念:能力與知識不是等同的。一個人有知識并不能說明這個人就有能力,一個人有能力也并不一定代表他就有知識。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一個人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離不開知識做鋪墊。這也充分說明,能力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一個擁有知識的人,通過不斷地實踐將知識逐步轉化提升成一種能力。能力本身其實也是知識的另一種轉化或體現,學生所學習的文化也是為學生日后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打基礎,因為一旦失去知識的承載,能力也會止步不前、停止發展。能力很重要,但知識也同樣重要,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在教育過程中,在能力與知識之間,我們要重視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又不能忽視他們對知識的獲取與掌握,我們要做到讓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并舉,共同促進。
三、相當一部分教師重視學生的學,忽視教師的教
在導學過程中,我們倡導也應當重視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以獲取他們必須獲取的知識。但由于學生受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的限制,我們也不能為了重視學生的學習而忽視教師的教授。教師的教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教師的教要恰到好處、恰到必要處,我們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會的不教。學生學不會的,我們教師必須教,而且要詳教,直到學生懂了、理解了為止。
四、在導學過程中,加重了師生負擔,尤其是教師的工作負擔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導學的過程中,建議教師每一個課時都要寫出導學共案;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導學以人為本,以“學”為出發點,也要寫出適合每一個學生學習的導學個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寫出導學共案還要寫出導學個案,也要對學生的導學內容進行指導與評改,教師的工作量很大,許多教師都反映累得喘不過氣來。既然導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我們對學生的輔導可以采用教師輔導優生、再以優生輔導中等生、又以中等生輔導差生的“三級輔導制”,我們教師要重抓優等生的輔導,再讓他們去輔導比自己差的同學,這樣一來就給優生一個活學活用知識的平臺,同時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針對導學共案與個案的撰寫,我倡導平行班的同學科教師可以進行分工合作,先分寫,再擇優而從之合寫,綜合出一份集眾人之智慧的共案與個案,這樣就減輕了教師寫導學案的工作量,又可以取長補短。
五、在導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的個性,忽視學生發展的共性
我們在導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但也不能為了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而忽視學生發展的共性。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要掌握哪些知識、達成什么目標、養成良好學習與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不能做太多的更改;而學生如何掌握這些知識、如何達成目標,這是他們的個性問題,不做太多的硬性規定與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在促使學生具有良好共性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宏揚個性。不能因為要弘揚學生個性而對學生個人身上的缺點不加制止,任其自然與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利紅.課堂教學由教案轉向導學案的實用性[J].成才之路,2012(2).
[2]鄭代周.創設課堂“導學案”促進學生高效學習[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1(2).
?誗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