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不會,你找別人吧
高中生處于強烈追求個性、凸顯自我的特殊時期。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特立獨行的孩子,在課堂上偶爾也會出現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情景。
一次寫作課上,為了使學生熟悉英語表達的結構特點及英語同漢語的表達差異,我借用了馬致遠的元曲興致勃勃地講解。
“……中國漢語言博大精深,語言表達注重語意的內在聯系,如馬致遠的元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的前兩句,詩人僅用六個名詞疊加就勾畫出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圖景。相比較來講,英語語言更注重形合。所謂形合,就是說英語語言表達中的語意連接需借用呈現顯性基因的連接詞。”學生聽到“顯性基因”四字,不禁笑出了聲。
“誰能講講都有哪些呈現顯性基因的連接詞呢?”我趁熱打鐵,趕緊發問。
學生積極踴躍,聲音從各處傳來“and、but、or、yet...”
“老師,還有for,它也算吧。”一位學生渾厚的聲音壓倒了眾生。
順著聲音循去,我看到一位學生期待肯定的眼神。我點點頭,給予其認可和鼓勵。此時,他的同桌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才發現他面無表情,兩眼微閉。這樣的狀態自然是我不允許的。按照慣例我先會通過提問告知他“我已經在注意你的聽講狀態了。”
“在英語寫作中,若我們需要列舉事物,通常能體現邏輯性的連接詞都有哪些呢?比如我們要列舉三個方面,應該如何表達?我們有請這位男同學來回答。”我的話音剛落,就聽見有學生在笑,我能感覺到這樣的笑聲不友好。
只見這位男生不緊不慢地站了起來,扶了扶眼鏡,用很不屑的眼神看著我,慢吞吞地說:“你說什么,我沒聽見。”
剎那間,我清楚地感覺到教室里頓時安靜了。我想全班學生都在想老師會怎么處理此事。我放慢了語速,將題目重述了一遍,滿懷期待他能回答這個問題,哪怕一個單詞也好。
他依然用同樣的目光看著我,說道:“我不會,你找別人吧。”
頓時,這位學生的個性帶給我心情的陰霾。但很快我平復了心情。俗話說得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只有“沉著”,才能“迎戰”,才能將被動局面扭轉。
我走到他的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雖然你現在回答不出來,但老師相信以你的能力一定能思考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時我也知道你對我和英語這門功課還有一分熱情,我希望你能再多投入一點熱情給英語。同時,受到感動的我也愿意給你更多的關注和幫助。請坐。”然后,我又繼續講解后面的內容。在這節課剩下的二十多分鐘里,我欣喜地看到那位男同學開始聽我講課了,其他學生的注意力也變得高度集中。
下課鈴聲響起,我的英語科代表走上講臺,悄悄湊到我的耳邊:“老師,他平時就那樣,我們都管他叫‘淡定帝’。他也不怎么和同學說話,總是獨來獨往,特立獨行。”那一刻,我知道我肯定會格外關注這位學生了。
二、老師,我能回答
那節課后,我在上課時就特別注意“淡定帝”的聽講狀態,也特愛請他回答問題。不變的是,他仍然會說“我不會,你找別人吧”;不同的是,他曾經不屑的眼神正慢慢地被善意的幫助一點一點融化,直至一天,他變了。
那是一節講“成功之法”的泛讀口語課。由于課文是講貝爾的故事,所以我從諸位發明家入手進行課堂導入。
“同學們知道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懷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貝爾發明了電話。他們都可以成為成功人士,對嗎?”全班學生認同地點點頭。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成功之法。”話畢,學生開始興奮起來,似乎對成功都充滿無限渴望。
“首先,請同學們快速閱讀passage A,尋找貝爾的成功之法,閱讀時間三分鐘。”
三分鐘后,學生在文中找到了關鍵信息。
“正是貝爾對問題的探索精神和堅持不懈的品質使他獲得了成功。同學們總是讀得快,找得準。”我時刻不忘鼓勵的價值,抓住一切機會給予激勵,使學生獲得前進的動力。
“我們了解了貝爾的成功之法,接下來一起讀讀喬布斯的故事吧,想必大家一定會有收獲。請在passage B中尋找喬布斯的成功之道,閱讀時間三分鐘。”學生對喬布斯是感興趣的,這也是我從網絡尋找關于喬布斯英語文章的根本原因。我將三篇文章改編為一篇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了解英語文章的結構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喬布斯的成功之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又是一個三分鐘過后,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專注,有遠大抱負,堅持不懈,熱愛自己的工作。并且文章中還列舉出很多CEO的共同特點:高效利用時間,首先做當前的首要工作,樂于奉獻,并能果斷地做決定。”
在找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我不忘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你具有堅持不懈的品質嗎?”“你做事情專注嗎?”希望通過自我檢測使學生能查找出自己通往成功的攔路虎。
接下來進入到課堂活動環節,要求學生和自己的組員討論問題“哪些因素能幫助我們在未來獲得成功?”并且要求做簡短的演講。
這時我注意到了“淡定帝”,一貫的特立獨行,不與同學討論,只管看自己的書。
表演時間到了,我第一個請“淡定帝”上臺。他望著我,沒有絲毫差異,仿佛已經預料到我會請他表演似的。但還是說了句“我不會”。
此時,我不依不饒。“Never say no. Never give up. Never say never. Believe yourself. You can do it. No one can do anything when he is born. It is just because of the persistence and failure that you achieve success.”
我的話音剛落,他站了起來說道“老師,我能回答。”
那一刻,我知道他成長了。正是不斷給予他的鼓勵,給他帶來了信心和希望。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地給予愛心和幫助,一定能使他有更大進步。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