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中學階段是身體和心理發生“疾風怒濤”變化的關鍵時期,其中自我意識是心理變化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當個體把自己當作認識對象時,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特長、外表和社會接受性等產生知覺并形成穩定的自我認識。從自我意識的三層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自我意識的結構由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構成。因此,自我意識也叫自我調節系統。
一、自我意識對中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俄羅斯心理學家科恩認為“青年初期最重要的心理過程是自我意識和穩固的‘自我’形象形成。”發展心理學認為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而由于生理發育的加速和性發育的成熟,使他們心理上產生不適應、不平衡及種種矛盾和困惑,因此西方心理學家將這一階段稱為“危險期”“心理斷乳期”“第二反抗期”或“自我發現期”。按照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八階段發展理論,中學生所處的青春期(12~18歲),面臨著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這一階段的團體輔導在高中生自我意識訓練中的應用
王占華
(河南省洛陽市第三中學)危機是角色混亂。平穩的渡過危機,形成恰當的自我認識能夠不斷增強自信心,“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相反,若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同一性的危機可能引起青少年對社會的不滿和犯罪。“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直接關系到心理健康。恰當的自我認識、真實的自我體驗、合理的自我控制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而自我認識的偏差易引發學生自我中心、從眾問題,消極的自我體驗會使學生產生孤獨感、自卑、自負;消極的自我控制使學生出現自我放棄、懶惰、逆反的問題。
因此,在中學開展自我意識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新課改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已經列入200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中。
二、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團體心理輔導的功能與目標有三個層次:矯治、預防和發展,且預防、發展重于
矯治。
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彌補個案咨詢耗時、受眾面窄、解決問題單一等不足,它通過設立特定的場景活動,此外,中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異常表現大部分屬于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性問題,如自我效能低、自卑等問題,通過團體輔導不僅可以有效地影響或矯正個人的某些錯誤的自我概念,還可以對一些問題起到預防的作用。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適合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
三、以提升自我意識為目標的團體輔導模式
“心理輔導模式是體現某種心理輔導思想、目標定向、促進其心理輔導功能發揮的操作思路,是基于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培養目標的要求來確立起具體模式的。”學校要依據高中生心理發展特點,結合他們對自我發展的期待,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學校心理輔導模式,有層次、有系統地開展高中生心理輔導,提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基于行為技術的輔導模式
自我意識的形成不是個體的事情,它需要在社會互動中形成。依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的學習都來自間接經驗。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
2.基于理性認知技術的輔導模式
“我是誰”,這一讓哲學家苦苦思索的問題,也是高中生急于解決的問題。學生對自我的意識總是模糊、片面的。在輔導中,可以通過結構性練習來增加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如,我是 的人,某某是 的人。客觀全面的自我概念就可以代替片面的、絕對化的自我概念。
3.以活動體驗為主的游戲互動輔導模式
團體輔導利用團體成員互動的成長動力,帶動每一個成員的成長,它克服了傳統思想教育說理灌輸式的權威教育模式,也克服了個體咨詢一對一的局限,以學生喜愛的小游戲或心理劇為載體,植入自我意識的理念,讓學生在參與的快樂中收獲心理的成長。
自我意識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我意識訓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心理老師、班主任、科任老師以及學校管理部門的共同努力,需要專項的心理團體輔導和班級管理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相結合,需要學校、家庭的聯動。
參考文獻:
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孫名之,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注: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團體輔導在中學生自我意識訓練中的應用性研究》JCJY131703174。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