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有一個重要的理念: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它不僅需要舊的教學觀念的轉變,更需要新的教育觀念,尤其是育人觀念的改革。新型的家長會模式加強了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促進,形成合力,讓家長們成為教師的合作伙伴,讓家長會成一座心與心交流的橋梁。
在本期臨近期中的時候,我校特級教師陳亞梅所任教的2015級3班召開了一次“特殊家長會”。說它“特殊”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從縱向看,陳老師以前每一期家長會都有固定的主題,比如:“父母良教,子女優秀”等,而且都是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家長會,在親密接觸中,在濃濃親情中,在和諧氣氛中,架起了一座跨越鴻溝的橋梁,達到了增加了解、相互溝通的目的。而本次家長會,陳老師既沒設定主題,也沒有學生參加。二是從橫向看,根據對陳老師開展家長的觀摩學習,深切體會了“尊重、平等、交流”才是家長會的主旋律。通過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創設了家長參與學校、班級管理教育和評價的平臺;促進了家長、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一改家長會就是“告狀會”“成績通報會”的現狀。
本次家長會伊始,陳老師就談到了耐心:“有部分家長,到了六年級時,反而放松了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每時每刻都不要放松對孩子的關心、教育和培養,這樣才能使孩子有進步。”這是陳老師的開場白。
進而是數學科李老師給家長介紹從預習、糾錯、完成作業、自我檢查、督促改進等幾方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緊接著陳老師說道:“不要把教育孩子的所有希望寄托在老師身上。”“世界上只有懶孩子,沒有笨孩子。”并要求家長多讀孩子的寫作,多陪孩子讀書,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并就每個學生的優、缺點作了點評。最后,陳老師說道:“兒童的童年愈是豐富多彩,就愈能順利地使她插上最豐富的人類經驗的翅膀。”
這樣的特設家長會讓家長、學生受益,更讓觀摩的老師思索、進取。
一、班主任的理念,角色定位是決定特設家長會成效的關鍵
首先,班主任是家長會的組織者和編導者,必須用新的理念對家長會進行設計和構思,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都必須有整體的安排。
其次,也應該是家長交流和學習的指導者,雖然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學生,但他(她)應該在已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之上不斷學習和研究,努力為家長提供指導和幫助。
最后,班主任既是學生心聲的代言人,又是家長聲音的傳達者,在學生與家長之間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要站在“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高度,與家長真正架起心與心的橋梁。
正如本次家長會后,一名學生寫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陳老師對每位同學都進行了評價,可見陳老師對本次家長會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最重要的是,陳老師把那最寶貴的‘漁’教給了我的爸爸、媽媽。”
二、通過家長會,促進家長反思,改進教育方法
班主任除了教育學生,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影響指導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影響了家長,真正達到家校共育,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才能真正成功。比如,本次家長會后,有家長回家這樣問孩子:“說實話,兒子,你覺得媽媽對你好嗎?你對媽媽滿意嗎?”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滿意啦!”這位母親又對兒子說了這樣一番話:“唉,那我可真該反省、檢討一下自己了。通過這次家長會,我徹底地意識到了我對兒子你的不耐心。可有時我實在是太生氣了,老是想打你,到頭來,大家都弄得不高興,可沒想到呀,我兒子還滿意我。其實,我也不想打你,可你有時太調皮,我實在忍不住心中的怒火。說心里話,有時打你,我心里也很疼呀,希望你能原諒媽媽打你的事”。還有孩子寫道:“家長會后,從不檢查孩子作業的爸爸主動了解孩子作業的情況”“有的家長決心少打牌,給子女做好表率”“有的學生感受到父母陪自己讀書的時間、概率明顯增加了”。通過家長會,能促進家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并真誠、平等地和子女交流,承認自己的不足,這本身就是一次有意義的教育。“和孩子一道成長”是陳老師常說給家長的話,孩子一方面受大人教育,同時也在教育著老師、家長。
三、通過家長會,促進孩子成長是目的
陳老師說過:“家長良教,孩子優秀。”家庭、學校是學生活動的兩個重要場所,2015級3班的學生本期已經進入六年級,作為家長,肯定更關心子女在校的表現,同樣,老師也想了解學生在進入六年級后,家長的一些要求和想法。所以,本次家長會陳老師以交流學生情況為主要內容,家長與老師交流后,及時與子女溝通,達到家校共育的目的。
如家長會后,一位學生在寫作中對媽媽說道:“我一定會變得大膽一些,接受您的建議,可是您也要接受我的建議呀。”一名學生寫道:“我一定要改正不足,努力奔跑!”書寫亂的學生主動要求家長買字帖練字,悲觀的孩子決心樂觀面對生活,惰性十足的孩子要從“惰的深坑中爬出來。”這無不彰顯著“特設家長會”的成效。
四、通過寫作,把家校共育推向深入
在陳老師的班上,寫生活作文已成習慣。孩子通過寫生活作文,記下自己童年的精彩,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反思自己的成長。而本次家長會陳老師之所以不安排學生參加,也在第二天的生活作文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陳老師早在班上告訴學生:“家長會后,回家要觀察家長有沒有變化,并把變化寫在日記本里。”家長會的內容卻一直向學生保密著。這種懸念的設計,激發學生對家長的關注,創造了家長和孩子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樣精妙的構思,這樣潤物無聲的教育魅力,在第二天的一篇生活作文中得到彰顯。從《努力奔跑吧》《媽媽的變化》《您變了》,到《惰入深坑》《我們一起改正缺點》,再到《最好的“漁”》,無不讓我們看到家長會后,親子在濃濃親情中,在親密交流中,在和諧氣氛中,架起了交流、溝通的“親情橋”。
有人說:“對于學生來講,他們的成才,教師或者說學校的教育功能最多占三分之一,還有兩個三分之一分別是其家長的教育培養和孩子自己的天資以及勤奮。”一個孩子,學習成長乃至以后成就一番事業,首先要歸功于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伴隨終身的老師。古語說:“竇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揚!”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何其重要。因此,作為班主任,教育好學生,并通過家長會等形式影響家長,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做好的功德無量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劉秀英.家長會新模式的行動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0(7).
[2]徐乃俠.班主任如何開好家長會[J].考試周刊,2012(88).
?誗編輯 李建軍